收藏首页|

 

 

林徽因故居寻踪:温婉的花儿最生动【2】

2012年01月31日09:02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北总布胡同3号林徽因故居外景
  李 伦绘
 
 
沉思中的林徽因(资料照片)
 
一处独特的“沙龙”
 
在林徽因女儿梁再冰的记忆里,这儿是父亲和母亲从东北回到北平后租来的一座两进四合院,是他们在北平的第一个家。
 
梁再冰描述,这所房子的两个院落不大却很可爱。母亲林徽因和父亲梁思成住在里院(北面)的一排北房中,房前有廊子和石阶。客厅在正中央,坐北朝南,东头是他们的卧室,卧室同客厅之间有隔扇。
 
翻看老照片,曾经的寓所,总有阳光从朝南的窗子高处倾泻,落在窗边的茂密植物和客厅正中的长沙发上,舒适的软垫上刺绣着别致的纹案,墙上悬挂着隽逸的书法和立轴的字画。
 
就是在这间客厅里,每到周末,金岳霖、徐志摩、萧乾、沈从文……这些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人士就会聚集一起,在阳光中畅叙,间或飘起几杯刚煮好的咖啡的浓香。而聚会的主角自然是林徽因。梁思成说话不多,他总是注意地听着,偶尔插一句话,语言简洁,生动诙谐。那时,林徽音成了京派文化圈中最不平凡的一位女性,身材匀称高挑的她,常常穿着一身合体的旗袍,既朴素又高雅,举手投足之间都洋溢着迷人的魅力。
 
“每个老朋友都会记得,徽因是怎样滔滔不绝地垄断了整个谈话。她的谈话和她的著作一样充满了创造性。话题从诙谐的轶事到敏锐的分析,从明智的忠告到突发的愤怒,从发狂的热情到深刻的蔑视,几乎无所不包,她总是聚会的中心人物。”挚友费慰梅在回忆林徽因夫妇的文章中曾感慨道。
 
“林先生则不管谈论什么都能引人入胜,语言生动活泼。她还常常模仿一些朋友们说话,学得惟妙惟肖。”林洙眼里的林徽因则更多了几分俏皮可爱。
 
在家中,林徽因也经常接待一些自己十分欣赏的文学界新人并与之促膝长谈,萧乾便是其中之一。
 
1933年11月1日,沈从文将正在就读燕京大学新闻系三年级的萧乾的短篇小说处女作《蚕》,发表在他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几天后,读了这篇小说的林徽因对沈从文说:“萧乾先生文章甚有味儿,我喜欢。能见到当感到畅快。”沈从文随即写信告诉萧乾,说有位“绝顶聪明的小姐”喜欢你的小说,要请你到她家去吃茶。
 
就这样,兴奋而有点紧张的萧乾,穿着自己最好的蓝布大褂,与师傅一起叩响了北总布胡同3号院的门扉。
 
那天的情景萧乾一直记忆犹新,“她刚刚骑马归来,身上还穿着骑马装,显得格外潇洒轻盈,哪看得出是个病人。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后来聊起天来,谈锋甚健,几乎没有别人插嘴的机会。别说沈先生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赏。”
 
后来,萧乾便也成了林家的常客。
 
(责编: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