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5月08日07:15|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
人?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
典出:《春秋榖梁傳·僖公二十二年》
原文:同引用
釋義: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能言語。如果不能言語,何以稱為人?言語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能表達承諾。如果言而無信,言語再多也沒有意義。
“信”字由人和言組成。人是社會的動物,以言語溝通,這是人區別於動物的基本特征。言語能傳達信息,我們也在不斷交流中了解彼此,表達信任。所以說,“信”是社會交往的基本道德。現實中,我們碰到不少人,好為浮言高論,卻不能取信於人,不能落到實處,這些漂亮話越多,越是透支信任。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2013年5月4日)
典出:《國語·周語下》
原文:同引用
釋義:順從良善如登山一樣艱難,屈從邪惡如山崩一般迅速。
人總是有種難以克服的惰性,包括行動和道德上的惰性。行動上的惰性如好逸惡勞、“拖延症”等等,如果能有嚴格的紀律約束,總能大體上克服。但是如果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克服道德惰性,念念不忘護持一顆善心,便不容易了。人要舍惡從善,一是內心必須有強大的信念做“防護堤”,二是必須有良師益友互為提點。立志須堅,交友須慎,青年領導干部尤為切要。
![]() | ![]() |
(責編:夏麗娟)
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