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海外版發布>> 正文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基層干部

【海外版】如何破解“最后一公裡”?

2014年04月24日08:25|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群眾路線 教育實踐 最后一公裡 黨員干部 老子

  於海河成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基層干部學習的標杆。這是他(左一)在田間檢查農業生產。

  (資料圖片)

群眾路線 教育實踐 最后一公裡 黨員干部 老子

  2月中旬江西省永豐縣八江鄉購買20多輛自行車,讓鄉村干部為群眾提供“零距離”服務。

   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已有三個月。和第一批主要集中在中央和國家機關、省級單位不同,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層級是市、縣、鄉鎮,這是中國治理的最基層,也是老百姓直接與之打交道、干群矛盾最多發的層級。

  因此,在這次教育實踐活動中,“最后一公裡”的問題就尤為突出。一方面,中央精神層層傳遞至基層,要保証不走樣、見真章,需要破解“最后一公裡”﹔另一方面,群眾路線要落到實處,就要真正給群眾辦實事,更需要破解“最后一公裡”的問題。

 

  ①下基層,帶著泥土味

  “去定點聯系村走訪村民,很多時候人家不在家,就得一次次地去,直到見到人,聽意見、聽問題。最后把群眾意見匯總成表的時候,其實還是挺有成就感的。”談起最近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寧夏吳忠市工作的選調生宗立冬頗為感慨。他告訴本報記者,走訪定點村的200多戶人家,他花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

  走訪群眾、聽群眾提意見、提問題、講困難,是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重要內容。

  在福建莆田,當地市委宣傳部的干部夜宿在偏遠的南興村,用“住村夜訪幫民富”的座談會方式,聽群眾對農村工作的意見。而在同省的寧德,堅持了26年的“四下基層”工作方法——“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正在此次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中被進一步擴展。在該市市委書記廖小軍看來,干部隻有到村頭、走山頭、下地頭、拿鋤頭,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才會丟掉“官氣”,沾上“土氣”,承接“地氣”,聚集“人氣”,才能真正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需。

  “說實話,沒住夠!”在千裡之外的河南許昌,市委書記王樹山在3天的駐村生活結束后發出了這樣的感慨。該市的常委班子成員都進駐當地的貧困村,與村民同吃同住,了解群眾的困難。而王樹山的感慨,源自收到的諸如修路、架橋、治病、上學、就業等“熱乎乎”、“帶著泥土味”的群眾反饋。

  除了市、縣領導干部到聯系點、聯系村走訪調研之外,多地還大規模組織黨員干部下村活動。

  在李克強總理的聯系點內蒙古翁牛特旗,全旗32名處級干部帶領22支工作隊、270個工作組、2065名旗鄉黨員干部,在全旗逐村逐組逐戶開展調研走訪。為了防止這種走訪走過場、裝樣子,當地還成立了20個督導組,對下鄉工作進行巡回督查。

  在河北省衡水市,1萬多名市、縣、鄉機關干部被抽調出來,作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指導員,選派到全市近5000個村、100個社區和500家企業。征求問題與意見,同時送信息、送政策、送技術,是這些干部的主要任務。

  而在宗立冬所在的吳忠市金積鎮,走訪更是被拆分為“走”和“訪”,除了“走”入每戶村民的家中聽取意見外,還要訪黨員、訪致富戶、訪貧弱戶,聽取各方面經驗和意見。在他最終匯總的群眾意見表上,記者看到,大多是諸如“東門1隊和東門6隊門前的馬路還是土路,下雨下雪很難行走”、“年輕人外出務工較多,很多家庭隻有老人在家,有沒有適合農村養老的模式”等“細小”又“實在”的意見。

  “中國傳統的文官制度有一個缺點,即把‘官’與‘吏’分開——‘官’是形式官僚,基本上是詩詞歌賦、傳達文件,辦實事則依靠‘吏’,造成脫節。回顧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其制度優勢即在於起於基層,直接與老百姓打交道。靠什麼贏得百姓信任和擁護?靠的就是辦小事、辦細事、辦碎事。群眾路線教育,尤其是第二批,要做的就是這樣的工作。”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韓毓海如是說。

(責編:夏麗娟)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黨員,教育實踐,群眾路線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江澤民胡錦濤等卸任領導人都在哪露面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奶茶妹妹與大19歲京東老總最新恩愛照曝光

男子昆明街頭臥車底 拒驗傷疑似“碰瓷”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