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4月24日08:25|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4月14日,四川省南江縣關門鄉石廟村群眾在對鄉干部落實群眾路線情況進行測評打分。
今年以來福建省武夷山市在黨員干部中廣泛開展“我和百姓拉家常”活動。
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攝
②辦實事,解決“最后一公裡”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中的這句話,被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的場合反復引用。而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走訪中群眾提出的每一件事,都是“細事”。因此,能否在“上面一根針,下面千條線”的基層工作現實中解決好“小事”、“細事”,就成為群眾評價黨員干部的最直接標准。
重慶市巫溪縣是渝陝鄂交界處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地處秦巴山區,屬於典型的高山峽谷地形地貌。在這裡工作的選調生潘子豪告訴本報記者,在當地有些地方,一個鎮的面積就相當於4個上海閘北區,對於“各佔山頭”生活的村民來說,到鄉鎮政府辦事,是一件讓群眾非常頭疼、又常生抱怨的事情。
“有時老百姓為了辦事,早上7點就得出門,走到公車點、再轉車。有時還要搭摩托車,到鎮上已經下午2點多了,連午飯都顧不上吃。但有可能碰巧領導不在,沒法簽字,或者簽好字之后,鎮上的公章帶到城裡辦手續去了,又沒法辦。又比如村裡的養老保險,按照規定,60歲以上的老人在,每年生日的月份,都要去鎮社保中心按指紋注冊。現在打工家庭很多,老人孤身在家,好不容易到鎮上,忘了帶某個手續,就又沒法辦。”在小潘看來,正是因為這諸多不便,此次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才“極有必要”。
當地報道,為了解決這種辦事不便的困難,“流動服務隊”應運而生。在被小潘描述為“扛著設備、翻山越嶺去群眾家辦事”的場景背后,是民政、社保、計生等工作“送上門”的工作方式轉變——僅當地的蘭英鄉“流動服務隊”,就已現場辦公150次、辦理証件服務485件、為群眾節省車費近10萬元、累計發放惠農資金30余萬元。
創新工作方法、為群眾切實解決問題的場景,也在全國其他地方出現。
在雲南省保山市,一個小小的電話號碼,正在釋放巨大的能量。這個諧音為“來救救我”的“6995”號碼,最初是為了救災防災。到后來,這個號碼又發展出多種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城鄉百事通”:在當地保山縣的累計29293次呼叫中,用於生產互助和市場信息互通的呼叫佔了總數的98.86%,在生產、生活和市場中,發揮了巨大的能量。
在河北省保定市,“兩個代辦”的方式正在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中實踐著。與群眾利益關系密切的事項,正在由“群眾跑腿”變為“干部跑腿”,基層黨委、政府全程為群眾代辦。為了落實好這樣的代辦方式,該市已實現了鄉級便民服務站全覆蓋,91.8%的行政村建立了便民服務室,近萬名代辦員扎根基層。今年1至3月,該市共為群眾提供無償代辦事項66757件,按時辦結率99%﹔並為128個重點投資項目提供了無償代辦服務。
“群眾生活無小事。雖然從新聞報道上看,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似乎不如第一批那麼‘轟轟烈烈’,聲勢和動靜都沒那麼大,但是從我目前了解到的情況看,基層的落實力度還是非常大的。解決問題需要的是實際行動而非空洞表態。”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部主任劉峰教授對本報記者說。
![]() | ![]() |
(責編:夏麗娟)
黨員,教育實踐,群眾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