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3月21日08:07|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在天津老人大學網購班上,老師(右二)在指導老年學員網購。
新華社發
“互聯網、電子商務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和消費習慣,這是一個大勢。”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副司長聶林海的這個表述,概括了已有近20年歷史的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和趨勢。
在網購大潮的裹挾之中,在電商企業有的放矢的引導與刺激之下,人們的消費習慣已發生巨變。而這些新的、分眾化的消費習慣,也在促使電商不斷探索,在大數據等技術支持之下,分析、預測人們的習慣,並以此為據謀劃未來。
網購是什麼?
一種生活方式
山東濰坊的林學,最近裝修了他的新房子。在整個過程中,他從淘寶上找人設計,從淘寶上買材料,唯一要在線下完成的就是請人前來施工,他覺得自己在“享受裝修家的過程”。據統計,和他一樣借助淘寶來裝修的人,僅2003年至2013年間,就有2065萬。
而在20年前,北京知名媒體人高嚴在裝修家裡時,一次次地開車到建材市場,有時因為材料尺寸不對,還需要反復來回跑,他記得那時候自己“累得夠嗆”,直到現在,一想起裝修房子就覺得累。
這20年,正是中國電子商務從起步到逐漸成熟的20年。自1995年起步至今,中國電子商務在佔據經濟生活中越來越重要位置的同時,在業內人士看來,電子商務,尤其是網購也大幅度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
人們的消費習慣從挑東西開始就變了。除了是在網上挑東西外,許多人早已養成了買東西前看評價、看賣家信用的習慣。而這也讓賣家把信用值看得格外重要。
在山東青島經營一家網店的魯盛告訴記者,他的店如今有著“雙皇冠”信譽,這是大家願意來買東西的重要原因,而高於同行平均打分的商品描述、服務態度和發貨速度,也讓許多人願意在他的店裡下單。“以前賣東西靠賣家一張嘴,現在人家直接看你信譽就行了”。
“以前買東西,信息是不對稱的,價格也經常虛高,但是互聯網解決了這個問題”,互聯網實驗室創始人方興東出生於浙江義烏,他告訴記者,從義烏批發到全國各地市場的日用品,到消費者手裡基本就漲價5到10倍,而電商則既方便又物美價廉,自然吸引了消費者。
隨著電商的發展,人們對於物流的要求也越來越挑剔。在聶林海看來,“物流智慧化”正成為大勢所趨,買家、賣家都可以監控物流處在什麼狀態,並降低了物流成本。
在中關村工作的李川,在微信裡關注了順豐快遞等公共賬號,隻需輸入單號,就可以隨時獲知快遞在何時到了何地,甚至會顯示快遞員姓名和電話。李川對記者承認,幾年網購下來,“希望能精准控制拿貨的時間與流程”。
最重要的習慣改變是,人們的購物選擇從線下逐漸轉向了網上。據商務部電子商務司副司長張佩東介紹,2013年中國電子商務總交易額已經超過10萬億元,其中網絡銷售交易額約1.85萬億元。據分析,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商務部在《促進電子商務應用的實施意見》中表示,到2015年,要使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8萬億元,使得網絡零售交易額相當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以上。
人們還在逐漸地習慣在移動設備上購物。據艾瑞咨詢發布的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移動網絡購物交易額達1696.3億元,增長168.6%,這一速度遠超過網購的整體增速。
![]() |
(責編:夏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