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3月21日08:07|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從“雙11”到“雙12”,電商很會制造商機。
去年“雙11”,天貓攬金350億元。
沒有消費需求?
電商“無中生有”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消費者習慣的改變,除了網購大潮本身帶來的影響外,還打下了諸多電商企業的烙印。這些企業或以創新的方式,或以競爭的方式,強勢改變著消費者的習慣。
“雙11”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個網友定義的“光棍節”,在電商的強勢發力中,變成了購物狂歡節。經過短短5年發展,在去年的11月11日,支付寶交易額達到350.19億元,遠超過美國最火爆的購物日之一“網絡星期一”。
電商公司的“指哪打哪”遠不止於此。在開拓新領域、移動購物、移動支付等多個方面,電商公司有過許多改變消費者習慣的做法。
自去年“雙11”開始,淘寶就將移動客戶端作為重點推介的對象,推出了專門的手機端優惠和紅包等。而在去年的“雙12”,淘寶為吸引用戶轉向移動客戶端,花3600萬元將當天開獎的雙色球所有彩票買斷,免費發給消費者,但前提是隻能從淘寶手機客戶端獲取。
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天貓提供的數據顯示,僅“雙12”當天,手機淘寶用戶已超過1.13 億,而手機淘寶成交額則達到53.5 億元,佔整體的20%,是2012 年的5.6 倍。
許多人的移動支付習慣是從馬年春節后開始的。微信推出“搶紅包”活動,在短短8天內,超過800萬用戶參與,借此吸引的新用戶數量龐大,被網友調侃為“一夜之間干了支付寶8年的活兒”。而手機淘寶則在今年“三八”婦女節時,聯手全國八大城市的37家大型百貨商場、1500個品牌專櫃、230家歌廳、288家影院、800家餐廳,以低價“請”消費者過節。
李川告訴記者,他最近用“快的打車”叫來一輛出租車去中關村,並用手機支付寶付款。隨后,在中關村的“上品折扣”購物時,他又發現,這裡可以用微信掃描二維碼付款。“對我來說,直到一年前,用網銀付款還是專門在電腦上干的事呢!”
在方興東看來,電商之所以能“指哪打哪”,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讓消費者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獲得了更多的尊重。“在網上購物,你可以得到很多線下購物沒有的權利,擁有更高的自由度,所以買過幾次之后,基本上對網購會越來越依賴。電商們推出的活動也本著這個原則,自然受歡迎。”
數據顯示,電商的確在形成消費者們的新習慣。以“雙11”為例,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參加2013年“雙11”購物節的網友中,有65.3%表示會參加2014年的“雙11”,且隻有2.3%的用戶明確表示不再參加。
電商企業的野心顯然不止於此。已經在大城市裡站穩腳跟的電商,開始將眼光瞄向縣城甚至農村。已經在網上做的風生水起的電商,開始將眼光瞄向線下服務。甚至此前很難進軍的汽車、奢侈品等市場,電商們也在躍躍欲試。
![]() | ![]() |
(責編:夏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