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3月20日08:28|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雲南昆明抗戰老兵舉辦民間抗戰物品展。
蘇 穎攝
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3月上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首都互聯網協會旗下多家網站合作,共同發起“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網上紀念館”,邀請網民成為其共同籌備者,在互動平台上展示與抗日戰爭有關的歷史文物、照片、史料等,將民間的抗日記憶匯聚到一起。
這一動議得到網民的熱烈響應,目前,諸如晉察冀報社曾使用的印刷機、蘇聯紅軍獨立旅中國戰士嘉獎証、“八百壯士”忠貞獎章等一系列散落民間的抗戰遺物,都被民眾自發上傳至網站。
在歷史研究中,來自民間的史料一直都不可或缺。而在抗日戰爭勝利近70年后的今天,在中國的抗日記憶中,民間記憶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
遺物裡的抗日記憶
“那把刀歲數比我還大。”
說話的是家住河北省涉縣的居民趙高文,今年已年過六旬。在他老家房子的木櫃上,有一把鏽跡斑斑的刺刀。雖然記憶已隨年事衰退,但說起刀的來歷,老人依舊思路清晰。
“1969年,我還在村裡當民兵連長。那時候村裡有十幾條槍,都配著刺刀。村裡的老人說,這些東西都是抗戰時留下來的。大概上世紀80年代以后,那些槍都上交了。我看刺刀都鏽得不行了,就留了下來。”趙高文說。
在趙高文的老家,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或是移居城鎮,本就土地貧瘠的村落,現在更顯凋敝。在隻有老人與孩子留守的村落裡,村口那塊抗戰烈士紀念碑,也就更加無人問津了。
“那座碑就在村口的廟前面,當年還有一座烈士亭。聽我爹說,當時日本兵從村口經過,那位姓趙的民兵想在村東邊的東坡嶺上伏擊他們,放了一槍沒有打中,結果被抄到山后面高處的鬼子打死了。我爹娘和村裡人一起逃到南山的荒地裡,才躲過了日本兵。”趙高文告訴本報記者。
涉縣是座山城。抗戰期間,這裡是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八路軍129師司令部的所在地。
“涉縣挨著山西,不過土地太差,地方太窮,后來被共產黨發展成了根據地。”涉縣文教局的張森林告訴記者。他是縣裡的文化名人,業余愛好創作抗戰電視劇本。
“抗日遺物?當年老百姓家裡很多。本來共產黨就窮,日本人留下的背包、水壺、子彈殼、刺刀……那都是要收集起來重復利用的。我家當年也有民兵大刀隊的砍刀。不過,時代變了,現在也沒多少人願意在家留這些了,沒用。”當記者問起涉縣民間的抗日遺物時,張森林這樣說。
他告訴本報記者,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縣政府曾經集中收過一次抗日遺物,2004年縣裡建129師紀念館時,又收集了一次。“稍微有點遲吧,挺可惜的。”他說。
戰爭已經過去70多年,血痕已在時間中淡漠。對於趙高文的“90后”甚至“00后”孫輩來說,刺刀代表的日子已經成為歷史課本上的書寫,村裡的烈士碑更是印象模糊——他們都很少回村子去了。
![]() |
(責編:夏麗娟)
遺物, 民間記憶 ,抗戰老兵,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