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張米亞等“大義教師”張開雙臂護住學生,在災難降臨的那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孩子﹔
今天,高玉華等“最美教師”鎮定而迅速地疏散學生,直到所有孩子平安撤離,才離開教室,成了孩子眼中真正的“守護神”。
五年前,“敬禮男孩”在擔架上舉起手臂,也舉起了共和國少年的堅強與感恩,“可樂男孩”忍住傷痛提出要求,也發出了生命力的強韌呼喚﹔
今天,頭纏繃帶的小女孩綻放純真笑容,不哭不鬧,還勸慰別人:“我不哭,我很堅強”,蘆山路邊的孩童們高舉紙板,“感謝親人”的字跡溫暖了一顆顆沉重的心……
苦難一次次襲向同胞,令每個中國人感同身受。在巨大變故面前,我們重溫了對生命的尊重、對仁愛的理解,加深了對堅強的認同、對團結的渴望,並凝練成了植根傳統、響應時代的偉大精神。
而令所有百姓動容的,是一個國家對人民的深愛與敬重——它寫在汶川地震后舉國降半旗志哀的記憶裡,寫在蘆山地震后“把搶救生命作為首要任務”的殷殷囑托中,寫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的領導人背影上。
歷史在演進,精神在傳承。有了這樣的精神,中華民族百煉成鋼,縱使災難頻仍,也無懼一切艱辛,敢於迎擊一切挑戰。
(二)重建家園,弘揚偉大精神
走進今天的汶川區域,仿佛置身於一幅賞心悅目的美好畫卷——
各色鮮花裝點下,映秀小鎮春意盎然,一個集羌繡、藏香制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文化產業園初露雛形。
安昌河畔,北川新城充滿羌族風情,河水穿城流過,老人們在景觀綠化帶的長椅上晒著太陽。
阿壩理縣桃坪新寨,一幢幢羌族傳統民居挺立在綠樹叢中。十幾位羌族婦女在壩子裡跳著鍋庄舞,歡快的歌聲四下飄蕩……
“災區變景區、家園變花園”,今天,這些曾經被傷痛與淚水淹沒的地方,已經被希望映亮。
2012年2月24日,四川省災后重建宣告完成。540多萬戶、1200多萬城鄉居民住房修復或重建﹔20萬失地農民異地安置,170多萬受災群眾實現就業。由於走“恢復與發展相融合”的新型道路,四川災后重建地區的生產生活水平已全面超過災前。
又一個令世界驚嘆的“中國速度”。
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之路歷時10年﹔美國新奧爾良颶風災害,6年仍有人無家可歸。而中國,一場規模如此浩大、工程異常艱巨的重建,竟然隻用了短短3年。
秘訣何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