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12日——面對數萬地震亡靈的祭日,我們不得不觸碰那場不忍追憶的國殤。從汶川到蘆山,五年重生,大地震后的中國正砥礪前行。
五年前的今天,四川汶川,地動山搖,滿目瘡痍,八萬余人死亡或失蹤。路斷了,房倒了,家沒了,五年前的傷痛還能清晰記憶。但是,救災安置、對口援建,心理撫慰,五年間,中國人以自己的方式重整破碎的山河,修復內心的創傷。
在震后3年重建過程中,平均每天有1所醫療機構、3所學校、1700多套住房建成。5年間,汶川縣地方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8.2%,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年均增長55.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17%和23.7%……五年后的汶川災區以嶄新容貌印証著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特大地震前,汶川人更多追求的是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的提升,經歷了大地震特別是災后重建這些年,“生態環境的優化,生活環境的安全,生活景況的安順,這些,構成了汶川人的新夢想。” 汶川縣委書記青理東在面對媒體是如是說。
然而時過五年,距汶川地震五周年僅差二十來天,2013年4月20日,四川蘆山發生7.0級強烈地震,近二百人遇難。汶川的瘡痍還在祭奠,新的打擊又再次來臨,歷史以一種悲情的方式,檢驗著五年后這個國家再次面對災難的應對能力。
“救人第一”的國家理念,舉國動員的災后營救,齊心協力的守望相助……五年前,汶川、映秀、北川這些地名曾牽動著全中國人的心,五年后,中國再次緊急動員,救災車輛、志願者、醫療專家,第一時間向雅安、蘆山、寶興集結。從國家領導到普通民眾,在地動山搖、生命危殆之際,眾志成城、堅韌團結的民族精神沒有變。
在蘆山地震的馳援中,軍隊、醫療、民政、電力、通訊等等,官方救援力量處變不驚、沉著應對,反應迅速、高效有序。此外,更加專業的民間救援隊,更加理性的社會志願者,更加高效的民間慈善組織,當億萬中國人再次釋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時,五年間中國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的能力,再度讓世界驚訝中國式進步。
國務院參事、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閃淳昌表示,從汶川特大地震到蘆山強烈地震的五年間,中國的防災救災和應急管理工作正發生著科學的變化:應急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的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應急物資的准備進一步加強,救災的辦法和政策和恢復重建的資金投入、撥付制不斷完善﹔危機處理水平進一步得到提高﹔城鄉的防災能力建設和防災減災的基礎設施得到加強﹔防災減災科技水平和應急產業不斷的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