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要聞

人民日報:“三公開支9000億”系捕風捉影【3】

2013年04月19日08:1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2004年“三公”支出1201億元

該數字屬權威發布,但最新數據難提供

“‘三公’不是財政學上的概念,而是從民間流行起來的說法。”李煒光說,“目前中央部門的絕大部分都公布了‘三公’支出的數據,部分地方政府也在公布。”

李煒光解釋,雖然政府的財政管理上接納了民間“三公”的說法,但實際統計中並沒有這方面的科目。“要公布‘三公’支出,必須把分散在各項支出中‘三公’的數額分別統計出來,這種統計可能不夠准確和規范。”

實際上,“三公”開支有“三公經費”和“三公消費”兩個概念。

“‘三公經費’是財政上做了安排的用於‘三公’開支的資金,‘三公消費’則包括了財政安排相關資金和非財政資金用於‘三公’消費的各種資金,‘消費’的額度大於‘經費’。”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說,“比如出國考察是企業出的錢,到企業去吃請,這些也屬於老百姓講的‘三公消費’,但不是‘三公經費’。”

人民網2006年的報道《我國每年公款消費近9000億元的說法不實》,採訪了財政部預算司有關負責人。報道梳理了一份財政部預算司提供的2004年公款消費數據:公車數量180萬、公車消費1000億元、公款伙食費172億元、干部公費出國費用29億元,三項支出總額約1201億元。

“1201億元計算的是納入財政預算用於三公開支的額度,而社會所傳‘三公消費’,涉及預算內外及其他渠道用於‘三公’的總開支,后者大於前者。”蘇海南說,概念不同,統計口徑自然不一樣,計算結果也會不同。“各級政府要把各種用於‘三公’開支的財政預算內外資金統計清楚並控制住﹔此外還應轉變政府職能和作風,減少並逐步杜絕非財政資金的‘三公’消費。”

“納稅人關注‘三公’,其實是關注政府如何花錢。”李煒光指出,之所以出現多版本的“三公”開支,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全國范圍“三公”數據的缺失。截至目前,隻有“1201億”是比較官方的數據。而最近年份的數據是多少,難以統計。

對於各種版本“三公”支出的傳播,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電視系主任孫振虎說:“網絡傳播是一個輿論場,信息在其中互相傳送與接收,不僅是信息的傳播,還有對原始信息的解讀。個體的轉帖等於是對原始信息進行了重新編碼,往往帶有個體的情緒,並加入了個人的理解,這種理解越來越多以后,原始的信息反而被弱化了。”

分享到:

(責編:牛寧)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