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外報:全民討論“中國式”問題 政府機構不能缺席

2012年10月24日15: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10月22日,北京中關村一所小學放學后,一位家長騎著三輪車帶孩子回家。在“中國式過馬路”(即“不管紅燈綠燈,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的現象)后,“中國式接送”再引網絡熱議,說的是家長們在小孩放學時開著汽車,騎著自行車、三輪車等交通工具,早早就在校門口翹首以待,數量之眾、人群之嘈雜仿如集市。此外,“中國式接送”和“中國式過馬路”往往摻雜在一起,導致學校附近交通出現混亂的局面。中新社發 張浩 攝

中新網10月24日電 美國《僑報》23日發表社論稱,最近中國媒體上什麼詞最熱?“中國式XX”。這樣熱鬧的“全民大討論”,一方面會對提高個人素質形成輿論壓力,另一方面也挖出了表象背后的一些必然。無疑,這也讓政府相關機構在這場大討論中難以置身度外。

文章摘編如下:

最近中國媒體上什麼詞最熱?“中國式XX”。這個在網上流行起來的短語,仿佛一面鏡子。

過馬路不管紅燈綠燈,湊夠一堆人就集體闖過去,這叫“中國式過馬路”﹔家長在孩子放學時駕著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在校門口翹首以待,人群之眾仿若集市,嚴重影響學校周邊交通,這叫“中國式接送”﹔屬於該系列“中國式XX”的還有“中國式擠地鐵”(幾乎被擠成平面,罵架等小摩擦是常有的事)……

這些屬於社會積習層面的問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被人們見怪不怪,現在被媒體、網民鄭重其事地擺出來一一說叨,既可以看成民眾對現實問題的抱怨,也可以看成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中國人在國民形象、精神追求上的一種提升。

這樣熱鬧的“全民大討論”,一方面會對提高個人素質、養成文明舉止形成輿論壓力,另一方面也挖出了表象背后的一些必然,比如“中國式過馬路”的確有個體規則意識薄弱的原因,但也不乏中國馬路紅綠燈時間不合理等設計缺陷﹔而“中國式接送”的確有家長過於溺愛孩子之嫌,卻也與交通事故多發、拐賣兒童事件多發等社會原因息息相關。無疑,這也讓政府相關機構在這場大討論中難以置身度外。

如果說上述的“中國式XX”系列病症,還主要是針對國民、社會等籠統的對象,那麼,下面的“中國式XX”,就該直接拷問各級政府機構的施政了。比如:

——“中國式造城”,即不顧城市發展的科學規劃與綜合規劃,熱衷上項目、蓋樓、修路,像畫大餅一樣盲目擴張城市規模,甚至出現“空城”、“鬼城”。

——“中國式養老”,即隨著中國進入老齡社會,面臨的養老問題日趨嚴峻,養老床位缺口嚴重、養老金也捉襟見肘,出現“未富先老”、“老無所養”。

——“中國式產業升級”,面對國家推出的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一些地方官員、國企掌權者不顧實際,狂熱地上馬所謂的新興能源項目,搞技術“大躍進”,重蹈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的覆轍。

這些問題的出現,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車輪在滾滾向前的過程中,面對汽車社會、城市化與城鎮化、老齡社會、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現代政府治理等從未遇到過的新課題。

對此,施政當局唯有以向世界取經的開放眼光、廣納民智民意的姿態、建立公共治理科學流程的智能,才能讓中國社會這列快車平穩地駛向新時代。

綜觀種種或單一呈現或交織一起的“中國式”問題,這個詞匯的背后,隱含著中國人對自己所生活的國家的多少復雜情緒。

不管怎樣,眼下的揭短,終極指向是希望中國越來越好。不論是國民還是當政者,都要勇於為注入新的“中國式”內涵而謀變。這種“變”,越快越好,因為吁變的呼聲已經響徹社會四周。盼未來的“中國式XX”,不再代表落后與負面,而是成為先進、正能量、國家魅力的代名詞。

(責任編輯:王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