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外報:聚焦"草根""接地氣" 為新聞聯播尋人鼓掌

2012年10月24日15: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新網10月24日電 美國《僑報》23日發表中國時評稱,大陸央視的《新聞聯播》節目近日一改 “大氣”作風,播出了一則尋人啟事,為四兄弟尋找走失母親。這被視為史無前例,獲得“贊聲”一片。當高姿態的節目,開始關注 “家長裡短”,聚焦 “草根”的足跡,這無疑是對其以往形象的突破,引來“悄然轉身”的解讀。

文章稱,“贊聲”的意義在於,飽受詬病的國家媒體官方節目的回歸民生,對接民間輿論場。“替兒尋母”,從話語方式的角度來分析,採取的是一種平視的態度,面對普通觀眾懷抱的是一種你我皆為共同體的姿態。這是貼近社會發展脈搏之舉。

文章稱,打破官民隔閡,建立官民共識,是近年來官方媒體的主要特征。從去年《人民日報》評論部的“打撈沉沒的聲音”力作,到近期新華社對廣州越秀區武裝部政委在飛機上打人一事的窮追猛打,再到央視上述隸屬“我的父親母親”新聞公益行動的舉措之一,可以說這些傳統嚴肅刻板的官方媒體通過諸多言行,讓更好的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成為官民共識。

文章稱,對民間輿論而言,也應在批判質疑的同時積聚向善之力。以在央視尋母后發生的警察全城搜人遭到網民質疑為例,“質疑”發泄的是公眾對公權力不作為的不滿。但應看到,由媒體關注到權力行動,正是當下輿論監督、解決制度之弊的有效方式。隻有媒體的聲音,沒有權力的互動,輿論監督就是空話,民主制度就不成立。從這一點來說,肯定權力的積極行動,就是在促進社會進步。

文章稱,官方媒體“接地氣”,帶頭不說假話、少說空話、不搞虛事﹔民間輿論場積極獻策、理性思維。讓“主流媒體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盡量吻合,合力輿論監督,共促進步。所以,狄仁杰掃除黑暗,必聽“元芳怎麼看”。

(責任編輯:王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