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当上伪满洲国皇帝后,每年都有一两次去外省市“巡幸”,或是在市内出席各种庆典活动,以及在他接见人或办公时,基本是穿军服。每年新年,溥仪都要在宫内府勤民楼接受在京的特任官和简任官的觐贺,这时溥仪穿的是西式早礼服。但溥仪的皇帝身份只是日本关东军的一个道具,在他们需要皇帝露面的时候,他才出来摆摆样子,更多的时候,他是无公可办。在政治上,溥仪既无奈,又无聊,所以,只好在自己的伪宫中施展其理想和抱负,他亲自给在伪宫中学习的侄子们设计服装,他设计的一套学生装,立领,四个兜,七个扣,还有一种是翻领,系领带的,上衣为草绿色,裤子为黑色,学生们在过年节和溥仪生日时穿,他自己有时也穿。他还仿效德国法西斯的帽徽,设计了一种船形帽子和标有一个圆球,下面带有几个棍子的帽徽,梦想让这些学生团结在他的周围,实现其复辟梦。溥仪穿衣特别讲究,有时一天要换四五次衣服,衬衣要天天换洗,且都要洗烫平整。从当时留下的历史照片看,伪满后期,溥仪更多的时候是穿陆军军服,穿西服的时候反而少了。
御膳由中到西
民以食为天,食在历代宫廷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皇帝吃饭称进膳,皇帝的厨房称作御茶膳房,是专为皇帝做饭菜、糕点和饮品的。清朝的御茶膳房最初设在中和殿东围房内,在乾隆十三年以后就改设在了故宫内的箭亭东外库之中,其机构设有内膳房、外膳房、肉房、干肉库。
紫禁城时期,溥仪虽然已为退位皇帝,但仍住在紫禁城内,生活费用由民国政府拨给,照旧过着皇帝的生活,其御茶膳房仍保留。所以,在用膳的奢侈、排场程度上毫不逊色从前的皇帝生活。溥佳曾到宫中给溥仪做了五年的伴读,曾与溥仪同桌吃饭,目睹了溥仪用膳的排场。据他回忆:溥仪用膳在东暖阁,每餐的饭菜总要摆三四张八仙桌,菜有六七十种之多,另外还有四位太妃送来的二十几种家常菜,米饭有三四种,小菜有十几种,粥有五六种。尽管摆了这么多菜,但溥仪只吃他前面的几样。溥佳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据溥仪自己讲·隆裕太后每餐菜肴有百样左右,他的也有三十种上下。如1920年阴历正月十四的早、晚膳单,早膳:大碗清蒸驴肉、大碗熬白菜、小碗溜鸡丝、小碗溜海参、五寸碟烹紫盖、五寸碟酥火烧、五寸碟酱肉、五寸碟素炒白菜、豇豆粥一罐。晚膳:大碗炖樱桃肉、大碗熬冻豆腐、小碗萝卜、小碗油爆肚、五寸碟炒芽韭、五寸碟炒疙瘩缨。此外,还备有各种水果、点心,如一次果桌就有二十四样,糖大扁、糖桃占、花生占、大西瓜子、金糕、金丝枣、沙果脯、杏脯、芝麻研奶卷、蜜糕奶卷、豌豆糕、绿豆糕、蜜柑、广梨、苹果、鸭梨、如意苹果、水仙梨花、南荠、温朴、蜜饯海棠、蜜饯橙子、佛手青梅、蜜饯蜜柑。这些只是供排场的,溥仪并不喜欢吃,太妃们每餐还送来二十来样菜,溥仪只吃这些。
皇宫里一般吃两顿正餐,早饭在十一点左右,晚饭在下午五点,早餐或午后只吃一些点心。溥仪吃饭并无固定的时间,他想什么时候吃,就吩咐传膳,御前太监立刻喊传膳,几十名太监浩浩荡荡地抬着膳桌直奔养心殿,在东暖阁摆好御膳,每个菜上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试毒用的,其实在菜送来之前,都要先由一个太监尝膳,当小太监把菜上的银牌取下后,溥仪方开始用膳。
自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进入紫禁城后,溥仪的饮食生活也开始西化,对吃西餐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宫里设置了西膳房,请了四位西餐厨师。每天早饭开始吃西餐,一般是面包、汽水、咖啡、奶油、冰激凌、麦片、牛奶之类。
溥仪饮用的水也非同一般,自乾隆朝起,宫中的饮用水都是专门取自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水。在北京城,每天下午都有一辆插着黄旗的运水毛驴车畅通无阻地通过西直门,甚至在夜里,北京的城门都专门为这辆运水车开启。
在溥仪被逐出宫的前几年,溥仪已感到御膳房的日常耗费巨大,让小朝廷越来越吃不消,所以,他决定裁减御膳房的规模,把厨师由200人减至37人,每餐的种类也减少了,最后把西膳房也裁掉了,饮食也日趋简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