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澳洲回国的王馨平经过3年的学习,取得了专业会计专业以及MBA的硕士学位,双学位的“光环”使他对回国就业充满信心,但是回国已经8个月的他不但没有找到心目中的理想工作,甚至差距甚远,他已经由“海归”变成了“海待”。 |
【专家分析】
每年至少有3000名“海归”回沈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出去”,也就有越来越多的海归拿着洋文凭回国就业。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留学回国人数较2010年增加5.13万人,增长了38.08%。“目前沈阳对留学生回沈没有具体的数据统计,不过据我保守估计,每年至少有3000名‘海归’回沈工作,而且数量每年都在增加。”沈阳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局长孟庆伟介绍。
曾对此进行多次调研的孟庆伟表示,以前如果哪个企业招到了“海归”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那是由于当年中国的教育还处在半封闭的状态,所以洋文凭就跟“金字招牌”一样,即便挂着不用也有很多企业出高薪聘请。然而随着出国留学这扇教育大门逐渐打开,这种原本稀缺的资源逐渐变得丰富,甚至相对过剩。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导致了目前“海归”变“海待”的现状。根据统计,“海归”由稀缺变得相对过剩的转变经过了15年。
虽然每年3000名“海归”看似不是很多,但孟庆伟表示,这仅是在就业和人才服务局有备案或者有明确记录的,其他社会上留学的人数就无法估计了。
【业内分析】
留学中介资质参差不齐
有需求就有市场,留学生大军是庞大的,那么留学中介也势必会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沈阳市可能办理留学生出国的中介已近百家,但是真正有资质、有深厚留学经验的中介却为数不多。
新通教育沈阳分公司总经理王晶晶告诉记者,沈阳市场的留学中介资质参差不齐。在一般人看来,可能是只要将孩子成功地送出国门就算是一个好中介。但事实上,很多中介为了能将学生尽快送出国而选择一些口碑不好或者在当地评价不是很高的学校,甚至是回国后无法认证的国外学校。“就像在北方生活的人比较熟悉北方的知名学府,但是提到南方的大学很多人还是很迷茫,国外更是如此,很多人对于国外的学校是不了解的,所以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留学中介来为孩子进行筛选。”王晶晶说。
对此说法,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业内人士也给与证实。按照他的说法,很多没有资质的留学中介为学生选择的国外学校在国内根本无法认证、备案或者注册,这样一来,孩子在读完学校后回国根本无法被中国所承认,巨额的投资和孩子几年的努力就付诸东流了。
【本地调查】
“海归”无工作经验是“死穴”
大量海归“涌入”国内,势必会对本身就在国内深造的毕业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就沈阳就业市场来看,海归的就业压力要远远大于本地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王晶晶按照毕业生正常从业过程计算,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年龄一般在23岁左右,选择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一般在3年至4年。也就是说,留学生顺利学成归国的年龄一般在26岁至27岁。而没有留学的应届毕业生在23岁开始就已经在积累工作经验,也许还有可能跳了一次槽,而留学生归国后要从26岁开始重新积累工作经验的话就要比普通大学生晚了3至4年就业。
记者在走访中得知,目前,大多数企业招收员工的先决条件就是需要有一至两年的工作经验,就连报考公务员也不例外。很多用人单位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说,学历仅能代表一个人受过高等教育,有各方面的素质以及较强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仅是一方面,企业招收员工还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成手”,即招即任,能够很快地投入工作,毕竟谁也不希望为其他企业来培养人才。
事实上,在孟庆伟的调研结果中显示,海归在寻找就业机会的过程中几乎都是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收,海归无工作经验成了在国内找工作的“死穴”。
所以,很多留学生已经另辟蹊径,不再是一毕业就回国了,而是留在当地工作一到两年,积攒了一些工作经验再回到国内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往往这样的海归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对用人单位的“低廉”薪资待遇比较难以接受,再加之目前沈阳市乃至全国就业市场的压力不断增大,就使得海归的金色光环逐渐隐去,成了待业大军中的一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