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不少北京人开始了一种新的时尚休闲方式——到天津听相声。现在工作压力颇大,我们平常难得一笑,一周紧张工作之后,周末去海河边,从心底大笑一场,抛开矜持,放下面具,彻底的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 |
相声名家刘文步 摄影:烟花 首先是位打竹板的演员,叫李敬祥,行内挺有名的。
竹板一响,热闹的观众席渐渐安静下来。对主段的印象不深了,但加演的一小段很逗笑,整个把历史人物的大事件张冠李戴,配上表情、手势和快板节奏,说的一本正经,底下已经笑开了锅,但这仅仅是开始。
听相声的年轻人,开怀大笑 摄影:花语
演出持续了三个小时,基本都是传统段子,但语言上不像电视里的那样正统,因为茶馆的更贴近生活,更草根,天津相声之所以火爆,和这个特点有很大关系。不过个别语句也真挺“贴近”生活,列位看官听的时候,有些信息过滤着点吧。
说起“相声脸”,女演员也不例外——刘春晖,庞君,是挺有名的演员 摄影:夏宇飞
每个段子说完,演员还都会返场说一小段,小段往往比主段还搞笑,那天因为现场没出什么特别的情况,没能听着砸挂(也就是拿现场突发事件开涮,使观众注意力保持在舞台),不知道以后再想来听能不能赶上。就说刚才提到的两个老段子,原来电视里听的时候就笑得前仰后合,前些天在现场,笑成什么样我现在都忘了,只记着演出结束离场时时,肚子酸的弯了老长时间的腰没站起来,揉了一会儿才好。三个小时,不停的笑,等结束了,才发觉到,都过了这么长时间了。
体型搭配也很有相声效果——刘国君、谷宗翰,青年相声演员 摄影:r65892 万象归“哏”
相声界有个潜规则,只有在天津卫上历练过,通过了天津观众检验的艺人,才拥有闯江湖的资本。只要没在天津登台表演并获得过成功,就没资格吹牛。为什么?因为天津人平常说话就爱抖包袱,所以天津人对相声的要求高,如果你的相声还不如天津人平时的包袱好,台下就没有笑声,你的相声就“泥”了。
热闹的现场,摄于中国大剧院小剧场 摄影:王会堂
天津人脑子快,思维广泛,联想丰富;天津人嘴慢,不仅语速慢而且频率低,隔半天蹦一句。脑子快加上嘴慢,说出的话跳跃性很大。就好像是在一栋高楼的天井里对话,这一句刚说完,他的思维已经围着天井转了一大圈到了楼上。很多相声名家都是出自天津,老的像穷不怕,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现在的郭德纲,于谦,莫不如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