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轻舟驶过万重山——两岸“三通”从梦想成为现实【2】

《人民日报》记者  孙立极

2012年10月25日10: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通航、通邮的经济效益可以量化成数字,其社会效益则不可估量。虽然借助电信、互联网的快捷,家书不再抵万金;但是通行的便利,让人们往来更频繁、交流更顺畅,无疑为两岸架起一座通往心灵的桥梁。直航之前,台湾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危言耸听,谎称两岸“三通”后,台湾会被“木马屠城”。结果,直航后,一架架飞机、一艘艘货轮往返两岸,乘客们欢喜旅游、经商、求学、访友,回头看那些谣言何等荒谬可笑。台湾一位学者认为,“三通”之后,两岸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递减为零”。

  陆资赴台在路上

  严格来说,2008年12月15日,两岸并未实现全面“三通”,因为“通商”只做到了一半。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大陆就开放台商投资,但由于种种原因,台湾方面一直拒绝大陆资金入台。

  直到2009年6月,台湾方面首次宣布开放192个大陆民众可投资项目,2010年5月、2011年年初又先后开放两批,三波累计开放了408个项目。其中制造业约204项,开放幅度为97%;服务业为161项,幅度为51%;公共建设为43项,幅度为51%。

  然而,效果不如预期。据台“经济部”统计,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核准陆资入台投资件数为284件,核准投资金额合计约3.08亿美元。相比之下,目前在大陆的台商有8万多家,投资总金额近4000亿美元。

  究其原因,一方面歧视客观存在。时至今日,台湾开放陆资赴台项目仍然是正面表列方式,也就是说没列入项目不得投资。而台湾向其它外来资本开放则采取负面表列方式,未被禁止的均能投资。即使是已经开放的项目,陆资感兴趣并有竞争力的项目都设置了门槛。如面板与半导体产业,陆资持股不得超过50%;再如公共建设部分,陆资不能承包工程,公路建设只限台湾主干道服务区等。

  另一方面配套措施不完善。大陆民众赴台签证难,人民币银行卡使用不便,家属出入、留居方面无必要配套等等,大大降低了陆资考察、投资的积极性。有学者形容,台湾对陆资是“开了大门,没开小门”。更不用说,项目审批时间过长、陆资在台湾人地两生等其它问题。

  8月9日,两岸两会领导人签署了《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内容涉及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扩大陆资来台投资,平衡两岸投资等。台“经济部”官员9月又透露,他们目前正在检讨第四波陆资入台问题,包括项目检讨与已开放项目附加条件松绑等。不管是为台湾经济注入活水,还是让两岸经贸关系更加均衡,台湾相关部门都该让陆资赴台的步子再迈大一点。惟有如此,通商,“三通”的最后一通才能平顺畅通。

(责任编辑:刘凌、赵鸣飞)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