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09:17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手机看新闻
江苏天高县金沟区平安乡小朱庄,这个战争时期有些拗口的地名,如今只能在新版地图金湖县金南镇境内找寻到大概的位置。70年前,新四军二师曾在此处因地制宜造出简陋的兵工厂,被称作“中国保尔”的兵工专家吴运铎也正是在这里,发明研制了令日寇闻风丧胆的一系列武器。
岁月模糊了小朱庄的地界属辖,但这段关于兵工厂的红色印记,却历久弥新。
邻居回忆 兵工厂离我家就10来米远
在当年和现在,小朱庄都是一个很小的地域概念。84岁的王道引老人,“庄龄”也已80余载,想重温这块土地的当年记忆,找他再合适不过。“一庄七八户人家,庄西人多些有五六户,庄东就两户。”1942年,王道引正是小朱庄西一户普通农家的孩子。
同一时间,吴运铎在晚年的回忆录中曾描述:在取得反扫荡胜利后不久,我随军工部副部长吴师孟,分配到二师的淮南抗日根据地建立新兵工厂。“分配给我的任务是从无到有建立一个年产60万发步枪子弹的工厂。”
于是在那年“吃豆角子的时节”,也就是秋天,14岁的王道引突然发现,庄东两间空置多年的民房里,多出了很多陌生的面孔。“户主是国民党保长,很早就把房子弃置了,我们几个小孩经常去那儿玩,离我家就10来米远。”
在王道引的记忆中,陌生人分三次进庄,加起来100来人,有当兵的,也有穿便装的人。“也不见抬什么工具,每天在屋里叮叮当当。”再过几天,门前空地上盖起了两间房,王道引他们好奇去看,“里面有大铁炉,火全天都烧得很旺,大人在里面忙碌。”
对此,吴运铎的回忆则是:兵工厂里的第一步是自己动手设计并制造生产工具。用一个支架撑起一个水井的辘轳,井绳上吊一块100多公斤的铁锤,摇上砸下,这就成了“手摇汽锤”;在石磨轴上套一条粗布缝制的传送带,就成了“人力发动机”……
有了工具,没有钢材和火药怎么办?金湖文史研究者姜燕告诉记者,吴运铎他们打听到附近三河里沉有一批国民党“导淮”委员会准备建闸的钢材。于是组织渔民下河搜寻,最后真的打捞出一批钢材。
至于火药,“先将红头火柴的头刮下来,用酒精泡开,制成火药。酒精没了,就用老烧酒蒸馏后制造出土酒精。火柴头做的火药,爆炸力太强,就掺入锅灰,配成适用的火药。再后来,根据地里的红火柴又找不到了,吴运铎就买来雄黄和硝,研究出配制比例,解决了没有火药的难题。”
彼时,王道引尚年幼,去兵工厂玩过几次便觉得索然无味,但那一天“全村的人都围到河边,看着胳膊粗的钢棍出水”的情景,却是他关于童年一段很快乐的回忆。
迁移之路 意外爆炸事故之后,兵工厂搬走了
王道引和伙伴们每天除了放牛就是到处撒丫子玩,他们经常路过兵工厂,偶尔几个伙伴还一起进门探头探脑。常来常往,加上家里本就有亲戚在里面做工,所以在王道引的印象里,“兵工厂的人对我们很亲切,摸摸我们的头或是聊上几句家常。”也因此,当很多年之后已是功勋英雄和兵工专家的吴运铎影像出现在报章上,王道引一眼认出了这个“话不多却和蔼可亲”的叔叔。
但这样的情形并没有维持太多时日,“自从那次爆炸后,兵工厂就搬走了。”王道引说的爆炸,是在1942年年底,吴运铎一次拆卸废弃炮弹雷管时,哑弹突然爆炸,夺走了他的四根手指和左眼。而考虑到小朱庄村民的安全,师部决定把兵工厂转移到几公里外一个僻静的处所。
新厂房位于当年金湖县金南镇马塘村的仙墩庙,如今这里已属于安徽省天长市高庙集,改名福缘寺。去寺庙的路上,记者经过了王道引当年生活的小朱庄,这里已是良田覆盖、绿树掩映,再也找寻不到兵工厂曾在此的印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