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5日13:47 来源:《新华日报》 手机看新闻
看问题的角度从此发生了变化
【讲述】蔡远,26岁,2009年9月赴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2011年底回国,现为南京高校教师。
“从预科转入硕士阶段后,课程少了,自由时间多了,这既是机会也是陷阱——如果缺少自控力,抱着‘好不容易过了预科要好好玩玩’的心态,结果很可能是痛快之后发现时间已过去3个月,要开论文题了,而自己专业领域还是一块白板。”
“英国硕士学制只有一年,其残酷之处在于——你犯下的错误很少有补救的机会。因此,得努力做好每一次作业,写好每一篇论文,考好每一次测验。”
“有人说留过洋的人和没有留过洋的人气质不一样,其实最根本的是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以前只能看到自己头顶的一片天空,留学则可以看得更高更远。”
“不少人认为国外什么都是好的,但真正经历过的人,看法会更理性。就说英国吧,绅士风度有各种表现,比如马路上除救护车外,所有的车辆在任何情况下都会礼让行人,即便是行人在闯红灯;警察会很有耐心地回答提问,甚至会‘利用职务之便’帮你解决问题……也有很不绅士之处,比如马路上闯红灯的人比中国还要多;街道两旁也不尽是花团锦簇,易拉罐和薯片袋俯拾皆是……
【延伸阅读】
最近,网上关于留学不一样的声音交替出现。
“我为什么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9月23日,新浪网教育频道转发了媒体人董郁玉为撰写的文稿。
儿子在北京四中读书的董先生感言:“很难单纯用躲避高考来形容出国读高中和大学的中学生们。一位曾在《纽约时报》负责报道教育新闻的记者,在获得哈佛博士学位后,谋得一个驻中国的职位。一次与我谈起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与国外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慨地说‘那些在工作中更有创意的国外普通大学毕业生,如果当年在中国参加高考,是无论如何也考不上北大、清华的’。”
网友“厚德载物”则认为,由于语言有障碍及与人沟通不畅,加上寂寞,不少小留学生经常逃课,严重耽误学习及浪费金钱,很难达到原先出国的目的。
“留学数量世界第一没什么不好。”国务院参事汤敏10月11日发文表示,留学政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提升,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层面。
汤敏也不讳言:“目前相当一部分走出去的学生是因为对国内应试教育失去信心,用脚投了票。还有一部分是对我国大学的教学内容与质量不满,也用脚投了票。”汤敏认为,面对不断升温的留学热,我们应该有更开放的思路和更广阔的胸怀。“韩国、日本等也经历过学生大规模用脚投票。当然,更重要的是改善国内教育,从应试教育到高校教育都要动大手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