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08:51 来源:《浙江日报》 手机看新闻
10月2日上午,陈平揽了笔大生意——8万元购物卡。“这个人看上去格外小心,以前从没来过,双方清点好卡、转入账后立即就走了。”陈平记忆犹新,“这种人多半来源不正当,而且基本上不会固定卖给一个地方。”由于对方卡值较大,陈平还给了对方优惠价,以9.6折成交。
“以前,烟酒礼品回收比较火爆,现在不时兴了,这些天只收了少量的高档香烟。”究其原因,陈平认为,现在过节都送购物卡了,“烟酒回收已经‘退居二线’,购物卡‘唱主角’了。”
在杭州环城东路、保俶路、体育场路,记者走访了多家回收店,问及对方生意如何,得到的答案都是“火爆”!
实体市场热闹,网络上的礼品回收同样红火。记者点开杭州一家知名论坛,发现这里的回收生意也是供需两旺。据陈平透露,一些回收店甚至每天给网站好几百的广告费,以便将回收帖子置于突出位置,招揽生意。“其实,这段时间,就算花几千元钱打广告,也不会亏的,生意好着呢。”
那么,如此多的卡哪里来呢?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像一些单位逢年过节给员工发卡或券,一般在几百元不等,这些人基本上会自行消费,因为到回收店打折兑现划不来,但从现在越来越火爆的回收市场看,其背后有着巨大的市场,隐藏着一条灰色的产业链。
有调查指出,当前礼品回收行业的主要货源,以某些掌握权力的国家公职人员和企业主等高收入群体为主,而普通市民则难有“过剩”的礼品折价清货。
猫腻:小小卡片 暗流汹涌
每逢节假日,形形色色的送礼者就会活跃起来,节日送礼已成为一种风气。临近长假时,记者在一些部门走访时发现,一些机关单位外停着的外地车比平时更多了。
“有的人看上去好像是来办事,实际上是来送礼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安告诉记者:“表面上看,他们并没有拿着礼品袋,只是拎着公文包,其实包里都是各种购物卡或代金券,如今拎东西送礼已经OUT了,既不好看,有的领导也不喜欢。”
这位保安还发现一个变化:以前,节假日前夕,保安室里都会堆满各种礼品,等收礼者来取;现在,大包小包的礼品变少了,装着卡片的信封变多了。
杭州大厦一位名牌包专卖店的女店员告诉记者,假期都是销售的旺季,也是用卡消费的高峰期,“买卡的人不会花,花的人不会买,这个道理谁不明白。”记者走访发现,确实如店员所言,用商场消费卡购物者大有人在。
一则经典广告词衍变而来的顺口溜在假日里广为流传:“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购物卡……”因为不管是超市、商场,还是烟酒店,亦或副食品店、水果店等,几乎所有稍微大一点的店铺,基本上都有购物卡或代金券。
“现在大家生活好了,送什么比较难把握,还是送卡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买还可以兑现,大家都比较喜欢。”林先生在杭州庆春路一家大型超市里买了一叠面值200元的购物卡。
“提着东西送礼多不方便,小小一张卡,面值自己选,多方便。”陈平告诉记者,有些人觉得上门送礼会尴尬,甚至还会用邮寄的方式,不留姓名和地址,收礼人想拒绝都难。
据北京市一家检察院的一项统计,购物卡贿赂案件占到了该院立查行受贿案总数的83.3%。这表明,在大量卡券的“清仓”与“套现”的过程中,往往又伴随着曲线贿赂、公家买单、洗黑钱等灰色行径。据知情人透露,现在反腐打击力度越来越大,社会也更加公开透明,送物易被人看到,送钱会涉嫌行贿,而送卡或券这种变相的行贿最受欢迎。双方把这当作人情往来,而且,购买卡和券既无需实名,又可以开“办公用品”等各种名目的发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