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8日09: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黄河保住一股清流
1950年夏,林垦部收到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寄来的公函:西北修筑天宝铁路,需要大量枕木。拟在小陇山铺设窄轨铁路,架设钢索道,砍伐部分小陇山森林。
看着这封公函,梁希的眉头紧锁——小陇山的森林资源底数不清,可供利用的木材有多少呢?梁希的目光在地图上搜寻着,当他把小陇山—渭河—黄河,这三者联系到一起之后,心中突然打了个激灵。黄河的水为什么是黄的?因为黄河的中游水土流失严重,而水土流失主要是因为没有森林。
能否找到既能解决枕木,又不砍伐小陇山森林的办法?
1950年9月初,梁希率领一行6人的考察组从北京出发了。从胡店到小陇山主要林区东岔河流域,只有一条小道可通,汽车不能通行,梁希便乘一辆老牛车吱吱嘎嘎地进入了林区。森林里气候多变,一会儿是响晴的天,一会儿便又下起了蒙蒙细雨,车轮碾着泥路,泥浆四溅。有人劝梁希:“梁部长,不然,就到此为止吧,再往前走,恐怕您身体吃不消的。”
梁希说:“从北京到这儿,我们跑了这么远的路,就是要亲眼看看小陇山的真实面目,怎么能刚看着点影子就打道回府呢?”无奈,地方同志只好把当地老乡家的毛驴牵来。梁希非常高兴,用手拍拍毛驴的屁股:“老伙计,我可不是东郭先生啊,他有那么多的竹简,我才只有45公斤呀。”
两个长于歌唱的青年专家亮开嗓子,“吆,嗬嗬——”“吆,嗬嗬——”山鸣谷应,颇壮声色。骑在驴背上的梁希部长也来了兴致:高山流水路悠悠,红栎青松割漆沟。添个白头驴背客,许教入画更风流。
次日天刚微明,梁希便部署考察任务。整整三日,早出晚归,钻密林,涉溪水,考察队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小陇山林地面积15万公顷,林相非常糟糕,能做枕木的针叶树寥寥无几,实际可利用的木材蓄积量仅为54万立方米。这里山势险峻,在极倾斜的山坡上把林子砍伐了,很难更新。
梁希有些愠怒了:“这54万立方米的木材蓄积量,就是存在银行的老本,再穷也不能用老本啊。”他同西北农林部的几位负责同志反复算账,提出自己的意见:停建窄轨铁路,把秦岭林场小陇山的经营方针由采伐森林改为重点护林和造林。远调东北小兴安岭的木材进关,支援天宝铁路建设。
西北方面提出,调东北木材进关运费太高,难以承受。梁希说,我已同东北取得联系,那里的木材价格并不高,运到这里的成本,要比你们铺设窄轨铁路,再伐木的成本低得多。况且,小陇山的林子伐光了,将来恢复的成本更高。而小兴安岭正处在开发阶段,即便一棵不砍,日伪留下的困山材也足够运两年的了。
这在当时是一个富有远见而大胆的决策。今天看,尤显其正确。这一决策与其说为西北人民保存了一片绿色,倒不如说为中华民族的血脉——黄河保住了一股清流。
离开小陇山的时候,林场场长魏辛找来笔墨,请梁希题词。梁希略加思索,挥毫而就,周围的人齐声诵道:“却愿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梦想留给后来人
梁希短暂休整后,又重返西北,继续考察黄河中游几条水土流失严重的支流汾河、泾水、延水、洛河和无定河,亲自执笔写出了详尽的调查报告,为中央人民政府制定治理黄河的综合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傅作义说,梁部长,你可帮了我们大忙了。
“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这是梁希先生的名言。他在描绘新中国的远景时用了这样的词句:“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有人说,这是梁希的梦。我想:梁希的梦不就是21世纪的中国梦吗?历史是一条活着的根,生生不息,万古不朽。生长是一种力量,生长是一种精神。
1951年11月5日,林垦部改为林业部,并由无量大人胡同迁到和平里东街18号。
梁希担任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部长,历时9年。1958年12月10日,与世长辞,享年75岁。留下的东西有:一张病假条、一支派克钢笔、一个用了一半的笔记本、一个半旧的牛皮公文包、一架老花镜、一叠厚厚的诗稿。他的秘书周惠明含着泪水,把那些遗物交给组织,而诗稿则放进自己的抽屉里,悄悄保存起来。
我们不该也不会忘记梁希那一代老林业,历尽艰辛为新中国奋力掀开绿色篇章的那些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