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五千艺术家“寻梦”宋庄:外地人建造艺术梦工厂

2012年09月25日11:05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2010年9月10日,第六届宋庄文化艺术节上,李营的作品《状态》。

  1994年,宋庄还是沙田贫瘠的北京郊区农村。

  那一年开始,中国著名的当代艺术家方力钧、刘炜、岳敏君等人决定来这里买房,作为自己的生活创作栖息之地。自此,这片庄稼地开始了新的变化,逐渐形成以小堡村为核心、分布在大兴庄、辛店村、喇嘛庄、任庄、白庙村、北寺村、疃里等十几个村的艺术家群落。

  10年里,宋庄除聚集了全国最多的艺术家,还拥有着画廊、民营美术馆以及其他艺术生态环节。这里就像一个艺术的理想乐园,吸引着全国甚至世界的艺术爱好者。

  现今,居住在宋庄的5000余位艺术家绝大多数来自外地。对他们来说,背井离乡,来宋庄只是为了寻梦,寻找艺术之梦,而定位为中国文化硅谷的宋庄,已为他们搭建好了圆梦的舞台。

  地点:宋庄镇小堡村

  时间:9月15日-16日

  9月15日,北京初秋的黄昏,宋庄小堡村装饰一新,“小堡文化广场”几个大字在夕阳中格外耀眼。环岛处矗立了一座方力钧的雕塑——七层玲珑宝塔,草根金顶,高20米,底座直径15米,它是宋庄的地标建筑之一。

  “新鲜大枣,10元一斤”,街边一位大叔操外地口音吆喝着,见嫌贵,立马说:“不贵啊,刚才方力钧还买了30多块钱的呢!”

  方力钧是宋庄的符号,其代表的当代艺术家们,正是宋庄“价值”的创造者,他们的成功也是吸引全国艺术青年来此圆梦的“招牌”。

  1993-2003

  “吃饭也是艺术 艺术也是吃饭”

  “小堡文化广场”旁,雅文画廊“外貌”低调,但熟悉宋庄的人都知道,它其实是宋庄最大的私人画廊。

  杨振文,“雅文”的老板,43岁,广东茂名人,中等身材。与一般的艺术家不同,他的言谈中,透露出一股精明与谨慎。

  1993年底,初到北京的杨振文并没有想来宋庄发展。在他眼里,那时的宋庄尽管入住了最早一批艺术家,但还没有形成气场,交通也不方便。杨振文选择了在北京城区画商品画,“先站住脚再说”。

  此后10年,宋庄的变化并不大。

  艺术家金锐记得,2002年到宋庄,“那会还是半土路,路边长满了玉米。”方力钧接待了他,把他带到当时宋庄最好的画廊,也是最好的饭馆——前哨画廊。前哨画廊有句名言:吃饭也是艺术,艺术也是吃饭。

  那时,很多入住宋庄的艺术家怀揣“艺术梦”,为“吃饭”拼搏着。

  2005-2006

  “来宋庄觉得离艺术梦想近了”

  在杨振文看来,宋庄的明显转变始于2005年,宋庄第一届艺术节。

  艺术节由政府推动,这让杨振文嗅出了当地政府对艺术的重视。而同年成立的宋庄促进会,也使这点得到了印证。宋庄艺术促进会会长洪峰回忆:“我们成立的前提是2005年以前宋庄聚集了很多著名艺术家,包括栗宪庭、方力钧、黄永玉。”洪峰说,当时宋庄镇政府看到这种情况,便走访了很多艺术家,盘点艺术资源。

  2005年9月15日,由政府支持的宋庄艺术促进会成立。

  同年10月,宋庄艺术节诞生。洪峰清楚记得,“首届宋庄艺术节,我们都没有场馆,就在小堡村一条土路上办了一个展览,有绘画,有雕塑。”但此后,宋庄艺术节逐渐成为一大文化品牌项目。

  首届艺术节结束几个月后,2006年初,杨振文从城区搬到宋庄,开了雅文工作室,主营临摹商品画,兼营自己的原创绘画。“租了一个院子,三四百平米,年租金几千元。商品画每幅三五百,原创画作贵一点,三五千。”

  此时的杨振文,靠卖画已经足以维持生计,而宋庄的环境也让他觉得自由了很多,以前在城里租楼房画画,油画的味道总让邻居不满。“来宋庄以后觉得离艺术梦想更近了”。

(责任编辑:赵鸣飞)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