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5日11:05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2009-2011
“艺术家是光头 村民留起长发”
“留着长发、白天睡觉、晚上干活”,这曾是宋庄村民眼中艺术家的“标准相”。
杨振文也是这种标准的艺术家范儿,头发最长的时候,曾经在超市里,被人从背后错称为“阿姨”。
进军宋庄后,他觉得创作自由了,不过,困惑随之而来——原创作品没有更大的展示和交易平台。
“我们是来宋庄追梦的,开画廊能展示作品,也能团结更多的艺术家。”2009年,杨振文在宋庄开了间小小的画廊,起名“雅文油画梦工厂”,地点选在了宋庄小堡文化广场上靠边的商铺,面积400平米。
“梦工厂”开张,杨振文没请多少人,画廊的人气是一点点旺起来的,“低档、中档、高档艺术品都有,让普通人也能消费得起艺术。”
近两年,画廊开始“扩张”。用杨振文的生意经来解释,冒小风险,只有小机会;冒大风险,却是大机会。
2011年5月,听说小堡文化广场上宋庄艺术家群落接待中心租约到期,即将搬走,杨振文便想“拿下”这一文化广场、甚至整个小堡村最中心的商铺。凭借前两年的积蓄,杨振文最终以2009年三倍左右的租金成交,“梦工厂”升级成“雅文画廊”。
如今,在小堡文化广场上,“雅文画廊”十分显眼,招牌红底白字,一层两个入口,走进去别有洞天。从一层两个大展厅到二楼整层,面积超过2000平米,整个画廊经营的艺术品总数超过3000幅,标价从几百元到几十万不等。
“现在,艺术家多是光头,倒是村民们留起了长发。”杨振文说,自己还留长发其实就为贴个标签,“毕竟对于普通顾客来说,只要进画廊看到我这‘行头’,就知道我是搞艺术的。”
2012-未来
“回馈宋庄,为这里添点色彩”
下午是一天中画廊经营的黄金时段。一对中年夫妇在原创艺术展厅里看到标价最低上万元的作品,有点发憷,最终,二人在这里花1000元买下心仪的油画,用来装饰新家。
杨振文说,画廊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30多幅作品,高价低价都有,顾客各取所需,就像超级市场一样。
据洪峰介绍,现在宋庄经营类的艺术机构已达130多家,竞争不言而喻,正是“艺术超市”这一独特的理念,帮助杨振文的“雅文画廊”脱颖而出。
如今,杨振文每天早上开一个多小时车,从燕郊的家赶到画廊,9点准时开门,一年工作365天,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布置展厅、联系作品、与客户聊画、与艺术家谈艺术,晚上回到家,还要忍不住拿起画笔。
杨振文总是对人说,作为来宋庄寻梦的外地艺术青年,得时刻提醒自己,只有拼命往前拱才行。
除了杨振文,画廊还有9名员工,大多来自他的家乡广东茂名,他们在宋庄也都工作了5年以上。而杨振文的妻子现在是销售经理,他们的小女儿11岁,留着马尾辫,平时在燕郊上小学,周末来画廊帮忙。杨振文说,小女儿画画在班上一直是最好的。
落了地,也生了根。“当代艺术教父”栗宪庭曾把第五届宋庄艺术节主题展定名为“群落!群落!”是想告诉全世界宋庄的吸引力所在。这一点,不经意间在杨振文一家身上都实现了。
2011年9月,外地人杨振文加入北京油画学会,学会会员部就设在雅文画廊内。“我是一个非著名画家,一直与色彩打交道,宋庄的发展给了我机会,我也希望自己能回馈宋庄,为这里添一点色彩”。
我这十年
王立则 宋庄白庙村艺术家
有自由精神少条条框框
我以前是西安美院的老师,之后做了法制宣传工作。后来我提前十年退休,希望能重新做艺术。
2003年我来到这里,回归艺术。当时宋庄是国内当代艺术家聚集地,而对我来说,从体制内到自由艺术家,来宋庄是一种慎重的选择。
到宋庄后,我觉得这里学术自由氛围很好,有一种自由的精神,也少了条条框框。
从2003年到现在,宋庄变化非常大。我记得2003年我刚到时,这里的艺术家也就四五百人,但现在有5000人甚至更多。同时,宋庄艺术区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也很大。我听说当地村民的收入涨了不少,2003年小堡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三五千元,去年人均年收入是一万五,这最能说明宋庄十年来的发展。
我个人也受益于宋庄的发展。之前办展览硬件限制很大,但这十年里,当地政府支持艺术发展,拓展了交易平台、展览平台,让我们能踏实地卖点画。而对于艺术家个人而言,现在能做的便是搞好自己的创作。
读这十年
顾振清 策展人,艺术理论家
“天时地利”与挑战并存
依托如今的艺术群落,宋庄要成为文化硅谷很有希望,毕竟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但也存在着挑战。
天时是目前政府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地利是其离北京城区很近;人和,是聚集了众多艺术家。但“人和”也存在人才战略方面的挑战。宋庄现在更多的是艺术家散兵游勇、单枪匹马地闯,但要成为文化硅谷,必须考虑到先进生产力如何带动产值的问题,必须进驻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营机构,这样才能形成发展合力。类似美国SOHO(世界著名的艺术区),是因为有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营机构等大量机构的存在,才带来了艺术与经济上的活力。
(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宋庄小堡村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