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靖在写字
上海世博会聚焦世界的目光。其中的“生命阳光馆”是世博会诞生以来首次设立的残疾人馆,为世博会历史赋予了更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6月下旬,定远县无臂书法家赵靖将在该馆内,作连续5天的口书技艺展示,届时将为全世界人民奉献中华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这是定远县百万人民的骄傲,更是滁州市乃至安徽省的荣誉。 曾经,命运的无情,他没有埋怨,更没有屈服,凭借超出常人的坚持与努力,使其得到了知识的润泽与濡养,成就了他不同凡响的书法家身份。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树立了他人生旅途中一座又一座里程碑。
曾经,人生的憧憬,一次工伤事故使他陷入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绝地,失去了双臂的赵靖毅然选择了学习书法的艰苦道路。苦愈重而志愈坚。特殊的身体原因,注定了赵靖书法之路的不寻常。从门外汉到书界精英,从无手捉笔到“口书”立世,赵靖用坚韧与毅力将生命与书法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用“你一之我百之”的汗水甚至是血水融合笔墨,堆砌了一座连常人都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
多年来,赵靖克服重重困难,在书法艺术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还培养了近3000名书画人才。赵靖由于自强不息的事迹,赢得了诸多荣誉,《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美术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了他身残志坚、学书育人的先进事迹。2009年,赵靖的书法作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的何厚铧,得到了何厚铧的高度赞许,助推了赵靖书法艺术的登峰之旅。
人生艰难的抉择
出身于广袤的农村天地,培育了赵靖宽阔的心胸与不服输的品格。18岁那年,初中毕业后的他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招工进入定远县石膏矿成为一名井下工人。出身农家的赵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凭借勤劳能干,很快就被任命为井下班长。但意外事故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1988年的一天,赵靖所在班组的作业面一眼炸药未响,成了“哑炮”需要排除,情况十分危急,班组其他矿工想下井排炮,身为班长的赵靖拦住他,自己冲了下去。就在他小心翼翼地清除这眼炸药外围的石膏残片、寻找“哑炮”孔时,爆炸顷刻发生,眼前火光四溅,赵靖眼前一黑顿时失去知觉。
事发两个月后,赵靖从昏迷中醒来,觉得自己身上发痒,下意识想用手去挠,才惊恐地发现自己的下半截胳膊连同双手没有了,而且右眼因伤被摘除。血液一下冲向脑门,眼前一片黑暗,再次醒来时,曾经阳光、上进的他变的消沉。那段时间的赵靖承受着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打击和痛苦,住院期间,赵靖最担心的还是以后的路在哪里,如何走下去。“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不想成为社会的负担,”赵靖对当年仍记忆犹新。就在他住院期间,定远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向他伸出了援手,给赵靖带来温暖与希望。 在医院医治了大半年,出院回家后的赵靖不甘心命运的安排。从心理到身体的一个个困难的克服,赵靖逐渐走出了阴影、战胜了伤痛,生活开始自理,心情开朗了,他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开始时,赵靖想从事残疾人运动事业,他尝试着练起跑步、游泳等运动,但因视力太差不得不放弃。彷徨中的一天,一份《书法报》闯入赵靖微弱的视野,一幅幅书法作品在赵靖眼前舞动跳跃,燃起了他“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梦想。 “自己已经没有了路,何不放手一试!”赵靖想到就付诸于行动。
没有双臂的赵靖开始用脚趾夹着毛笔练习写字,可他的左眼视力只有0.4,距离远写字看不清楚,无法掌握章法结构,最后他决定用口咬着毛笔练字。但书法练习讲究运腕用笔,没有手腕、以口执笔的赵靖必须用力于口、颈部,必须用嘴咬紧笔杆,长时间用力笔杆咬折了,赵靖就请人制作了铁套,套在笔杆上,但铁套不久又被咬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