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25日17:08 来源:《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山东邮区火车邮路。
邹绍孟(右)与长子邹汝宁(左)。
万金家书,“穿越”战火
“穿越”战火的,绝不仅仅是关系战局的军事情报。邮路上往来的“万金家书”,更安抚着前线的将士、鼓舞着后方的民众。川军将领邹绍孟的一封家书,就是通过“航空挂号”的形式,经由邮政员工的传递,书信内容经披露后,一时间感动了无数国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川军请缨抗战,随部驰援晋北,转战鲁南。1938年3月上旬,川军第41军122、124师奉命在山东省滕县守城,抗击日寇,为台儿庄战役赢得准备时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41军第124师上校参谋长的邹绍孟,家在四川绵阳,因出川抗战,将长子邹汝宁寄养在乐山五通桥的岳父家里。在滕县军营中,邹绍孟收到了岳父来信,信中讲到儿子学习成绩“名列丙等”,这让他极为不安。1938年3月11日夜,伴着不远处不时传来的炮声,邹绍孟给儿子汝宁写了一封家书。
信中写道:“日前接得汝外祖父手谕,藉悉汝去岁下学期成绩甚坏,名列丙等。想汝天资不甚坏,只要稍微勤奋,最优等虽不可得,优等谅必可能。今竟名列丙等,真使我增加无限的忧思。回想汝前次来函云,准定受外祖父母教训不再贪玩,勤奋读书,于乎因功课甚多,正准备试验,均是一派假话,益令我愈觉忧气。幼时均一味说诳,长成亦必无成就,对国家社会无补。国家何须有此国民,家庭何须有此子弟?望汝凡事立志向上,存极甚竞争心,不可一味玩,不温习功课以至每事均落人后,不知羞奋。因我身属军人,刻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战完成我军人天职,则今后捍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而是否能肩此重任,则视汝辈幼时之修养造诣如何为然。望汝细味此旨,不晓处请汝外祖父与汝解说。牢记勿忘,见函后汝之思想如何,及汝外祖父家老幼情形如何与汝今年入校经过,统盼函报,手此顺询。”
这封信于3月15日寄到成都,几天后送到了邹绍孟岳父的手里。然而,也就是在3月15日,滕县保卫战打响,17日,邹绍孟在城破后的巷战中壮烈殉国。
4月17日,成都《新新新闻》报刊出了家书全文。这一封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的绝笔信刊出之后,若干青年学生和爱国人士纷纷向报社索要照片。124师驻绵阳留守处处长杨光明将这封家书翻拍成照片,冲洗5000张,分发赠送给前来索要该信文本的人们。邹绍孟家书的影印件还登上了当时国内唯一的画报《良友》1938年第4期的扉页,进一步扩大了这封信的影响力。当时,四川的不少青年人为这封家书所激励,纷纷投笔从戎,走上了热血纷飞的抗日战场。
记录战争的“新闻纸”
在台儿庄战役期间,除了参战将士,文化人士也是战争的亲历者和记录者。他们以书信和稿件的形式,讲述这场血战、抒发家国情怀,并通过邮政机构的辗转传递后,化为报刊上的铅字,又由邮局以“新闻纸”业务向全国各地分发,向后方的人民大众展现了中国军民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郁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台儿庄大捷后,时任武汉政治部第三厅少将设计委员的郁达夫,受命到前线劳军,举国振奋之时,也用诗歌和书信记录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他在1938年4月写给妻子王映霞的3封信,其中便谈到台儿庄战役,刊载于1938年7月1日武汉《文艺》复刊二号(总第五卷第五期)。
而那《毁家诗纪》第六首,更表达了对这场激战的感怀——“水井沟头血战酣,台儿庄外夕阳昙。平原立马凝眸处,忽报奇师捷邳郯。”诗后注曰:“四月中,去徐州劳军,并视察河防,在山东、江苏、河南一带,冒烽火炮弹,巡视至一月之久。”
《血战台儿庄》推动“两岸飞鸿”
1949年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后,由于海峡两岸处于军事对峙状态,两岸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通信几乎完全隔绝,只有少数信件通过特殊途径往来。台湾同胞思念亲人与故土,热切盼望两岸恢复通邮。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率先提出两岸恢复“三通”的主张,大陆邮政部门随后陆续开放了对台平信、挂号信函及电报等业务,并积极寻求恢复两岸直接通邮的途径。不过台湾当局坚持不通邮、不通商、不通航的“三不”政策,对大陆邮件一律拒收,退回原址,身在台湾的台胞只能通过美国、香港等第三地托人往祖国大陆寄信。
可绿色的邮路“生命力极强”,而台儿庄战役甚至在这时还发挥了间接的影响力。
1986年4月,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反映抗战期间台儿庄大捷的故事片《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上映。“台湾中央社”在香港的负责人谢忠侯看完影片后,找到了新华社香港分社,希望能得到电影的拷贝。经中共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同意,新华社从广西电影制片厂复制了一盘录影带,交给谢忠侯。谢忠侯马上飞回台北,将《血战台儿庄》的录影带上呈蒋经国。蒋经国看完影片后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不久后,蒋经国最终决定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拉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5个月后,尘封多年的双边邮件往来也开始了复通之路。台儿庄,也由此成为了开启两岸通邮序幕的一个重要历史地标。也籍由这些政策,包括祖籍台儿庄的台湾著名学者张玉法在内的100多位台胞也与家人取得了联系,回到台儿庄与大陆亲人团聚。
时至今日,海峡两岸早已实现了全面、直接、双向通邮,频繁往来的信件满含浓浓的思念,也昭示着一脉相传的情感。而人们坚信,经得住战火考验的邮政还将牢牢维系彼此间的深情厚意,永不断绝。(图片/山东省邮政公司)记者 田可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