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11日17:35 来源:国际在线 手机看新闻
孤独:那个时代理解他的人比较少
2012年的一天,李银河翻笔记本,无意中发现了王小波一段写给她的文字。王小波写,之所以爱她,是因为她对他“那种山呼海啸的响应”。
“那个时代,理解他的人比较少,”她说,“一个人在想象的世界里跋涉,王小波的内心非常孤独”。
哥哥王小平在王小波幼年的时候就发现了他身上的这种孤独感。去接王小波时,幼儿园老师甚至问他王小波的智力有没有问题,因为不同于同年龄孩子的活泼好动,王小波常在篱笆根底下一蹲就是半天,“不言不语,呆呆地往外看”。“他的思想常定格在一个东西上,然后就陷入冥想,中断了对外界的反应。”王小平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
多年后,王小波在随笔中引用安徒生的话——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他是把尘世的喧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1996年4月,王小波开始为南方周末写专栏。“我跟他臭味相投,都是自由主义的理念,而且他的文笔很幽默,所以选了他。”当时的编辑鄢烈山说。具体约稿事宜由何保胜负责。很多人告诉何保胜王小波很木讷,但熟悉之后,他发现王小波很愿意说话。两人有时在电话里一说就是一个小时。
当时已经写出多部小说的王小波名气不大,却因为独特的文风和视角受到青睐。专栏版面每个月只能发四篇学者文章,他有时一人就独占两篇。陆续发表的专栏文章,包括《有关“伟大一族”》、《从Internet说起》、《我看文化热》、《极端体验》……
“看他的文字,第一,他是一个内心很孤独的人。第二,他也是能耐得住这种寂寞的人。”何保胜回忆。他认为,王小波后来受到大众欢迎,与在南方周末发稿的这段经历有很大关系。
在《从Internet说起》中,王小波表达了对文化审查的反感。他写下了一段话:“五十多年前,有个德国的新教牧师说:起初,他们抓共产党员,我不说话,因为我是亚利安人;后来他们抓天主教徒,我不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们来抓我,已经没人能为我说话了。”“这段话后来被用滥了,但我最先是从他这里看到的。”何保胜说。
1996年,标志着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升温的《中国可以说不》出版,王小波写了一篇名为《百姓 洋人 官》的文章,批评书中煽动的民粹主义。文章见报后,编辑部收到了许多谩骂信,作者多是“所谓的民族主义者”。何保胜问王小波是否转给他看,王小波说,不用了。
“对他来说,首先,我是一个有思想、有立场的人。其次,你接不接受我,我不是很在意。”
一年后,王小波去世。在他死后,华夏出版社的《时代三部曲》才出版。不同于此前《黄金时代》单行本出版时的历经波折和销量冷清,《时代三部曲》一时洛阳纸贵。有评论家认为,钟洁玲回忆,在2001年底合约到期前,《时代三部曲》加印约十多次,印数约20万册。此外,盗版更是难以统计。后来无名小辈向花城出版社投稿,都说自己像王小波,希望出版社能采纳。
王小波逝世10周年,李银河去了他在云南插队的弄巴农场,那是她第一次去那里。农场的庄稼地里种着大片甘蔗,知青老屋的墙上是斑驳的“忠”字和毛主席语录,而他小说中的14队、15队,“真的都有”。
王小波旧居不远处就是波光粼粼的南宛河。重病中的王小波,曾被同样生病的同学半拽半拖淌过河送往医院。李银河在南宛河边一个人坐了坐,内心有些感伤。
她和当地人交谈。很多人不知道王小波成了名人,一直认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知青。(拾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