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11日17:35 来源:国际在线 手机看新闻
革命的诱惑:王小波犹豫过是否参加缅共
王小波的父亲曾经是徒步奔赴延安、参加了抗大的热血青年,但在主动投身政治后,也被政治大潮裹挟。王小波尚在母腹的1952年,父亲因家族的历史问题在“三反”中被划为“阶级异己分子”,他的母亲因此整日以泪洗面。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说,王小波的名字,就是“一场风波”之意。
在政治高压下,王小波从小经历世态炎凉。在他6岁时,“大跃进”开始,窗外是没日没夜喧嚣的高音喇叭,人们被迫强制收听。他从喇叭里听说了一亩地能产30万斤,也看到了土平炉炼出来的“钢”——一团团火红的锅片子,很像牛屎。因为饿,他开始在课堂上吃铅笔,一支铅笔被吃得最后只剩铅芯。
“饥饿可以把小孩子变成白蚁。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他写道。
在他14岁,“文化大革命”开始,王小波的同学们一夜之间突然被划分成两种人:红五类、黑五类。红五类每天站在校门口,询问自己的同学:“你什么出身?”一听到同学报出不好的出身,就从牙缝里迸出三个字:“狗崽子”。
因为这些遭遇,王小波一开始就不相信革命话语,并对政治、革命的荒诞有刻骨铭心的体会。很多故事被他写进了文章,比如《寻找无双》,写女子无双明明存在,但所有的人都罹患了集体失忆症,都说没有这个人,到最后,无双被抹去了。这是实际上写的就是他父亲被迫害后,周边朋友碰面时的假装不认识。
“他觉得政治太丑恶了,而且完全没有什么道理,最后成了纯粹的整人,令人厌恶,所以他尽量远离它。”李银河说。
1980年,王小波在大学里读到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让他终身难忘:“乔治-奥威尔的噩梦在我们这里成真,是因为有些人认为生活就该无智无性无趣。”
后来,他写下了著名的一段话:“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讲出来。”
他写成了代表作《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合称《时代三部曲》。它被评论家张淼认为是一个繁杂庞大的“文革”知青故事体系。而王二、陈清扬为代表的男女主人公,以畸恋、虐恋的方式,实现了对主流意识形态——“革命”——的反抗。
但少为人知的是,即使是王小波,在某个时刻也感受到了来自革命的致命诱惑。1960年代末,他在中缅边境的云南陇川弄巴农场插队,当时很多怀抱“支援世界革命”理想的中国知青越过国境,参加缅甸共产党,对抗缅甸政府。王小波也曾为此认真地犹豫过。
“参战当时对青年是很有吸引的。那里有一个需要你献身的、非常悲壮的事业,这边是一个很平庸的生活,你想想,是不是人们会受前者吸引呢?”李银河问。
“所有过去的人,一定是把自己当成奔赴延安、立志推翻反动政府的青年,但缅甸政府就是一个反动政府,你参加的游击队就真正革命、代表广大贫苦群众利益吗?可能是这种理智,使他没有过去。”李银河说。在某种程度上,家庭出身带来的痛苦经历也阻止了王小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