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南台湾,一般指的是浊水溪之南的地域,大致包括云林县、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市、高雄市、屏东县。
以浊水溪为界,南台湾和北台湾是地域上的区分。然而这种地理的概念,跟政治版图的划分产生了某种联系。每逢选举或有议题操弄之时,“北”、“南”难免不披上“蓝”、“绿”的色彩。
在台湾,地域和“颜色”到底有没有关联?南台湾为何经常是绿营的传统票仓?虽然两岸交流交往的大趋势得到了两岸民众的认同,为什么还是有深绿的“铁杆粉丝”?就这些海内外关注的问题,本报记者专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朱双一教授,请他从文化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
“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
记者:大陆民众远观岛内,常常会有疑问,陈水扁家贪腐弊案爆发,最近又爆出扁任内3万余件公文失踪,丑闻不断,为何在南台湾还是有“铁杆扁迷”呢?
朱双一:我讲个例子。几年前,由于陈水扁当局政策上的问题等原因,不少台湾南部农民陷入生活困境,可到了选举的时候,一些南部农民还是表示:“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这个现象该怎么解释?
事实上,在台湾的现实政治中,“认同”是重要问题之一,因为“认同”直接决定了将票投给谁。“认同”当然与现实利益相关,但“利益”绝非唯一的诱因,文化有时是决定“认同”取向,也就是选票流向的更重要因素。
因此,在解读岛内类似“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现象的时候,文化的因素不能忽视。在岛内,有其特殊的族群文化。就陈水扁来讲,他出生在台南乡下一个世代贫困的农民家庭,从草根攀上岛内权力巅峰,对南台湾的人来讲,这样一个现实版的励志故事,使得陈水扁曾经是南台湾不少人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对于与陈水扁一样,祖先同是闽南移民的闽南族群来讲,更是如此。还有,闽南文化讲“搏感情和讲义气”,所以一些民众会在陈水扁弊案缠身的时候仍表示“既然曾经挺过扁,就要一挺到底”。当然,“挺扁”跟赞成“扁的政治主张”或是挺“独”之间,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
记者:多元的族群文化本来是天然形成和存在的,可是,在岛内,却存在所谓的“族群”问题。每逢选举,“族群牌”几乎是绿营必出的招数。
朱双一:的确如此。从民族划分上来讲,台湾常住人口分为汉族和岛内现称为“原住民”的少数民族。按照台湾社会的习惯,汉族又被分为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其中,闽南人和客家人是指1945年台湾光复之前就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两个族群,又称之为“本省人”,外省人是指1945年台湾光复之后从大陆迁居到台湾的大陆各地人士,包括他们自己和后代。
在政治操弄下,出现了本省人(主要是占人口70%以上的闽南人)同外省人之间的所谓“省籍矛盾”、“族群问题”。撕裂族群,操作对立,曾经是绿营,特别是民进党催票的重要手段之一。
记者:除了“族群牌”,“台独”标签也与绿营如影随形。民进党在台当政8年,“去中国化”、“文化台独”的种种做法从未停止过。
朱双一:绿营操纵“台独”意识形态,是为了选票。明明是操纵,却为什么还是会给绿营带来选票呢?这是因为,“认同”是可以塑造或者扭曲的。认同的形成跟人们的历史记忆、现实遭遇有关。可是,这里面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谓的“历史”,不一定是人们所亲历的,而听说的“故事”,同样可以构成记忆,影响“认同”。
所以,民进党搬弄“台湾主体性”、“台湾人出头天”、“爱台湾”、“台湾之子”等概念和命题,由此建立起“本土化”的价值取向,宣扬“三四百年来台湾屡遭外来政权统治”的“台独”史观以及与中华民族主义相抗衡的“台湾民族主义”,鼓动“日本统治带给台湾现代化”等亲日仇华论调和思潮,歪曲“二·二八”事件等的历史真相以挑拨省籍、族群矛盾,就是企图让一些虚假的信息构成台湾民众的“历史记忆”,以达到扭曲认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