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南台湾为何成绿营“票仓”:“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2】

2011年12月20日10:23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地域和颜色有关联?
 
记者:本来南台湾和北台湾只是地域上的划分,在岛内,这种地理的划分似乎跟政治版图的划分产生了某种联系。岛内以前有“北蓝南绿”的说法。您怎么看?
 
朱双一:把票投给谁,就是“认同”问题。认同问题,从政治学的角度讲,十分复杂。如果说在岛内“地域”的划分跟政治板块或者说“蓝绿”完全对应,肯定是不客观的。不过,南台湾的确是被绿营视作“传统票仓”。
 
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首先,认同跟文化有关,在台湾,族群文化是重要因素。南台湾和北台湾的族群构成的确有所不同,南台湾的闽南人比例相对多一些,他们所说的“台语”就是闽南语,而所谓的“外省人”则居住在北台湾的相对较多。那么,绿营因其所渲染的“本省人”特质,“台语”等在地化的沟通方式等,会在台湾中南部取得一些“情感分”。
 
其次,我们刚刚谈到,民进党通过“编故事”的方式,操纵意识形态、扭曲认同。在中南部,民众的信息来源相对单一和闭塞,地下电台是一些人的主要信息源。民进党编的“故事”通过众多绿色电台长期影响民众,也会抓住一些选票。
 
记者:蓝绿阵营的主要分歧在于对“一个中国原则”以及大陆政策的看法上,目前岛内的地域政治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朱双一:民进党执政8年,不断推行“去中国化”和“文化台独”,刻意扭曲认同、割裂两岸关系。另外,台湾又有其特殊的历史际遇,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以及1949年以后由于冷战和内战原因造成的长久分离隔绝。在两岸交流交往的大门未开之时,岛内民众对于大陆的了解和认识,几乎完全来自岛内媒体的报道,可在那种特殊的两岸关系中,这些报道又会有多少是客观的呢?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部分民众的认知偏差。
 
另外,中南部的民众,不少人的祖先是明清时代来到台湾,墓碑上的确都会刻上祖籍地,可是没有回过故乡的不在少数。有些人对台湾本土的认同多于对祖先地的认同。人们的地域认同由远而近渐次增强和变浓,也是人之常情吧。
 
在两岸交流交往中,南部与大陆往来的步伐较之北部要慢一些,这里面当然也有现实的原因。比方说,从“老兵”到“台商”,最早到大陆来的台胞多来自北台湾。而中南部的闽南人中,不少是明清时代移民,盼望两岸开放的意愿,自然没有父母妻儿在大陆的“老兵”来得浓烈。再者,南台湾和北台湾的产业结构也有不同。南台湾多是农业县市,而北台湾的产业群多以高新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为主,因此,最早到大陆投资创业的台胞较多来自北部。
 
为何“云林欢迎云林”?
 
记者:交流交往,让岛内民众自己看,自己感受,隔阂和误解自然会消弭。前不久,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首次跨过浊水溪到台湾中南部展开经贸之旅,民众反应热烈。岛内媒体还注意到,虽然云林县是民进党执政,但民众还是喊出“云林欢迎云林”的口号。
 
朱双一:是这样。认同是可以被扭曲的,也是可以被塑造的。重塑两岸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被两岸学者认为是两岸未来重要的命题之一。
 
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台湾居民中的大多数,是明清时代的闽粤汉族移民和后来又先后从大陆赴台的各省人士,而台湾的政经文教体制,也是按照大陆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这决定了台湾的文化就其核心的价值和观念而言,是与大陆各区域文化“一体”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历史际遇,台湾文化又有其特殊性。正如胡锦涛总书记精辟指出的:“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前半句人们谈论已多,后半句则是一较新的表述,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关注。
 
海峡两岸在塑造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时,应该彼此关照。两岸要一起来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所以,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任重道远,目前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本报记者 李炜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4月20日)
 
 
(责编: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