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 (2)

2011年11月17日09: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潍坊市区,则打造“十分钟文化圈”,建市民文化艺术中心,目前已投23亿元。各县市区,投钱改造文化馆。乡镇、社区、农村,建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

  此外,600万元的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每年200万元的“风筝都文化奖”在潍坊设立,对优秀文艺作品、文化人才重点奖励。在各县市区,另有9个文化奖项,奖金总额达1925万元。

  高密艺术剧院茂腔演员平均年龄45岁以上,面临老化。为此,政府出钱,招了40名8岁到10岁的儿童,送到潍坊学院培养,很快能充实演员队伍。

  文化体制改革:先行先试

  潍坊人有先行先试的勇气。

  潍坊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两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文化发展,需要市场。市场管理,需要专职队伍。以往,市场行政执法职能,散见多个文化部门,多头管理;现在,统一整合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规范了文化执法。

  街头,《潍坊晚报》很受欢迎。去年,该报广告收入4788万元,利润1811万元,增幅均超35%,期发行量达12万份,同比增长30%。这得益于改制,得益于与半岛传媒实现战略合作,市场化运作。

  《潍坊晚报》是潍坊重点新闻单位改制的缩影。而今,潍坊报业集团、潍坊影视集团组建。潍坊报业集团实行分报经营,一媒体一公司,发行、广告收入、利润均大幅提升。

  商咏梅,高密艺术剧院茂腔演员。改制前,她每月收入一两千元,改制后,月入4000多元。高密艺术剧院院长邹治方介绍,改制后,剧院由“养人”变为“养戏”,干多干好挣得多,调动了演员积极性,年演出场次翻了一倍,达170场左右。

  目前,潍坊11家文艺院团,已有7家完成改制。

  此外,为整合国有文化资产,潍坊组建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公司,用政府划转的资产,面向社会融资,实现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目前,全市文化企业近4000家,资本总额400多亿元。去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亿元,占GDP的3.7%——全国这一比例仅约2.6%。

  文化创新:从濒临倒闭到纳斯达克上市

  潍坊人有着一股创新劲头。

  潍坊现辖地古代分属齐、鲁等国,齐鲁文化交融,鲁文化内敛,齐文化为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和创新。

  一个放映机,让高密市一家文化公司在美国上市。

  在惠影科技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记者见到各种电影放映一体机,直接插上硬盘,即能播放电影,并能登陆互联网。董事长李林介绍,公司前身为濒临倒闭的国有电影院,2004年转为民企,成为一家自主研发、生产、销售数字影视设备和电影拍摄、发行、放映于一体的文化企业,拥有多项专利,去年在纳斯达克创业板挂牌上市。

  一个平台,让文化产品投资交易轻松简易。

  想投资书画,但资金有限,可以只买一份产权。今年8月,3000万元“南潘北李”美术作品组合产权,在潍坊文化产权交易所发售,每个投资人可以认购15万至60万元。此交易所是我国首家建在地级市的文交所。

  一种质押方式,让文化企业融资变得方便。

  潍坊中仁文化产业集团与潍坊银行、潍坊市博物馆联合,推出“艺术品质押”融资新模式。首批以李苦禅、于希宁等国画大师艺术品质押的262万元贷款投放市场,这是内地商业银行以书画艺术品作为质押标的发放的首批贷款,开创了国内书画与金融机构联姻的先河。

  ……

  探索创新中,潍坊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更深更广;潍坊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一直在提升。(本报记者 陈振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11月17日   第 01 版)



【1】 【2】 

  
(责编:陈兴来)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