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法制晚報》記者從教育部相關部門了解,並走訪清華、北大、人大、北外、二外等外國留學生較集中的院校發現,除了外國學生長久青睞的漢語外,讓人意外的是,中國藝術、中醫等頗具中國特色的專業竟最受“金發碧眼”的洋學生們熱捧。 |
據《法制晚報》記者從教育部相關部門了解,並走訪清華、北大、人大、北外、二外等外國留學生較集中的院校發現,除了外國學生長久青睞的漢語外,讓人意外的是,中國藝術、中醫等頗具中國特色的專業竟最受“金發碧眼”的洋學生們熱捧。
由於近年學漢語的留學生越來越多,漢語早已成為留學生們回國就業的一種競爭優勢。各國留學生可根據個人需求,在各個院校攻讀漢語專業的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也可選擇一些漢語的非學歷課程進行培訓或進修。而在教授中國畫和書法的中國畫學院,由於中日韓之間相近的歷史文化淵源,因此許多對漢文化感興趣的日韓學生紛紛到中國來,學習中國畫和書法,追溯與本國古代文化同宗同源的中國古典文化。這些學生一般都在畢業后回國教書,傳承中華文化的經典。當然,也有不少學生來學習戲曲、中醫、功夫、民樂等中國傳統文化。
他們是眾多來雲南留學的東南亞、南亞國家學生中的一員。他們跟中國青年學生一樣,喜歡上QQ、逛淘寶、看微博、玩手機,品嘗各種美食。在中國的每一天,他們感受著、經歷著中國的變化,包圍在中國現代商業化的大氛圍中。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他們喜歡和了解多少?在全球一體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傳統經典才是中國區別於其他國家的精髓。這些充滿朝氣與活力的留學生們是如何看待中國文化的呢?有沒有興趣學習?學得如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一些正在雲南高校就讀的留學生們。
黃小明,巴基斯坦人“我最喜歡諸葛亮”
黃小明,中文碩士學歷,目前處於大學畢業前期的實習階段,在巴基斯坦伊斯蘭堡教授從一年級到十年級小學生和中學生的漢語。
他是十足的“中國迷”。在來中國之前,就讀本科期間就自願選擇來中國讀“漢語”課程了。他的漢語,不僅通過了HSK六級,還專門學過古漢語。
“我最喜歡中國傳統了。”他說。
因為喜歡中國傳統,令他自己都感到奇妙的是,“以前我不喜歡歷史的,但學了中國的歷史后,迷上了歷史。”
他很喜歡《三國演義》和《史記》。“《三國演義》的電視劇,三十集以后的劇情我看了無數遍。我最喜歡諸葛亮,因為他格外聰明、心地善良,知道怎麼管理當時的政府,知道怎麼用人、用兵。我還喜歡劉備和趙雲,而曹操就是個奸臣,隻想獲得權力。”一言以蔽之,他看《三國演義》“越看越想看”。
對《史記》,他還專門托朋友買了帶插畫的故事書收藏、品讀。
談起孔子,黃小明還用現代漢語說:“聽音樂三個月不想吃肉。”
而說起喜歡這些中國歷史文化,他都學到了什麼。黃小明指出:“中國古人都很講禮儀的。”他還說自己喜歡古箏、中國結、書法這些傳統的文化項目。
與來中國留學的其他學生不同,黃小明學習這些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歷史故事,完全是自發、自願,真正出於心中熱愛的,沒有受到來自學校、老師或者家長的干擾與影響。
“中國正在喪失傳統文化。”他憤憤地說,仿佛已把中國當成自己的家。
雖然他現在人在巴基斯坦,但很期盼有一天能來中國就業。在他眼裡,中國這個國家對他充滿了“神秘”的魔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