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漢語

愛書法 愛太極 外國學生的雲南留學生活【3】

2012年11月26日15:18    來源:雲南網        字號:
摘要:據《法制晚報》記者從教育部相關部門了解,並走訪清華、北大、人大、北外、二外等外國留學生較集中的院校發現,除了外國學生長久青睞的漢語外,讓人意外的是,中國藝術、中醫等頗具中國特色的專業竟最受“金發碧眼”的洋學生們熱捧。

老師感言

激發洋學生的興趣最重要

中國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機會很多,但他們不一定會學。而外國留學生在雲南學習中國文化,往往屬於就讀高校設置的選修或者必修課程。據了解,雲南師范大學、雲南民族大學和昆明理工大學都為留學生分別開設了中國書法、繪畫、剪紙、太極、成語的課程。另外還開設了中國概況,介紹中國地貌、人口、經濟發展狀況等國情的課程。

據記者調查,不是所有的留學生都願意學習中國文化,也不是所有的留學生都是出於喜愛的目的來學習這些課程。留學生中有的除了受父母要求和影響選擇學習中國文化外,也有的留學生只是因為喜歡聽故事從而選擇成語課程來學習中國文化的,還有的留學生是出於未來回國方便就業的目的,即考慮以后做老師時多一門教課技能來學習的。

大多數留學生一開始都出於好奇,但他們實際學習的時間都不長,多數就學習一個學期,三到四個月。

就學習深入程度來看,有的留學生有畏難情緒,會放棄。也有的留學生表示,隻要老師教學方式多樣,能舉辦各種活動,他們會更長時間地學習中國文化。受訪的留學生中,也不乏隻要時間充裕、經濟負擔不重,以及保証未來學習和工作壓力不大的情況下,願意選擇克服困難和堅持學習中國文化之人。

昆明理工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專門教授學生太極的王老師告訴記者:“教授太極我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每次教授留學生學習中國太極之時,我總會向學生傳授陰陽調和、虛實相間的道理。從太極中,我的學生不僅能學到鍛煉身體的本領,還能從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打太極時,人的跟腱一定不能太緊,不然做出來的動作無法放鬆。做人也是一樣,如果一個人老是緊追著領導不放,那麼領導還會懷疑你別有用心。”

王老師從小就學習中國武術,獲過不少獎項,也曾在美國教授美國人學習太極,在中國也向巴基斯坦官員展示過太極拳。

在雲南長期教授古琴的賀紅剛老師表示,喜歡上中國古傳統文化的外國學生不算少,他就教授過兩個來自泰國、自行找上門來的學生和一些其他國家,如日本,法國的學生。

賀老師說:“外國學生因為對中國文化理解程度不深,學習古琴的程度相較中國學生而言要差一些。那兩個泰國學生學習三五首曲子就沒有再來學習了,而有個來自日本的學生跟我學了十來首曲子,可能因為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更為相近。而我教過的中國學生有跟我學了二三十首曲子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依靠曲子學習多少的數量來判定學習程度。”

從賀老師的話語中,記者還聽出“隨緣”的味道,賀老師認為:“無論是中國學生還是留學生,我教授古琴的方法沒有任何區別。我希望傳授的是通過中國古典音樂來讓大家尋覓知音,以琴會友,修身養性的道理。我也不主張刻意激發學生來學習,只是通過開設講座、組織演出、舉行聚會等多種方式來自然地吸引學生們參與。”

與高校中教授中國文化的老師不同,賀老師重視的是通過古典音樂美妙的聲音來吸引他人,而非要求學生必須去學習中國文化到什麼程度。

長期教授中國書法的張誠老師強調:“通過有意義的各種方式去激發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興趣,比什麼都重要。”

也許也隻有通過各種靈活、多樣的方式把學習中國文化的人們組織起來,中國文化才能得以長期廣泛地傳播。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也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去保護那些正在喪失“陣地”的傳統文化。

(責任編輯:王棟)

相關新聞 >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英國遭暴風雨襲擊英國遭暴風雨襲擊
  • 殲-15完美演繹殲-15完美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