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走近林毅夫:學者與官員角色轉換帶來何樣體驗【4】

2012年06月24日11:45    來源:中央電視台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事實上,2008年到2012年這四年,並不是林毅夫與世界銀行的第一段緣分。早在林毅夫在美國博士后畢業時,世界銀行就曾經向他拋來了橄欖枝。20多年前,林毅夫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時,就有一個能去世界銀行工作的機會,但當時中國的改革開放正進行的如火如荼,林毅夫認為自己回到國內來可以更直接的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做出貢獻。在芝加哥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大部分的知識僅僅只是從書面上得來的,回到國內參與改革開放的政策研究、理論研究、實踐調查,也能讓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經過這20多年,國家的改革開放取得很大的成績,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林毅夫參與了當時不少政策的討論、研究,以及制定的過程。他認為自己積累的這些經驗能夠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他們的問題。 

20多年后,去世界銀行的時機終於成熟了。

林毅夫在任內的四年裡走訪了很多發展中國家,他到世界銀行的第一個星期就到非州國家去訪問了南非、盧旺達和埃塞俄比亞。他到非洲國家去了一共14次,是到非州去最多的經濟學家之一。

如果把非洲發展中國家作為一面鏡子,反看這個中國的發展路徑,林毅夫最深刻的映像就是,所有發展中國家所有貧困的人追求都是一樣的,他們都希望有一個比較好的未來。他們都希望他們的子女可以生活的比他們更好,他們也都希望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能夠改變他們的命運,林毅夫小時候在台灣接觸到的人是這樣,1979年他到大陸來我所接觸的人也是這樣。作為世行的首席經濟學家,不管是到非洲還是到南洋,到中洋,到拉丁美洲,他所接觸到的貧窮的人都有共同的追求。

作為世行的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覺得自己有相當大的責任感,當他看到那些貧窮的孩子的時候,內心裡就有一種沖動,他覺得中國曾經也貧窮過,而我們是幸運的。所以也想幫助他們,希望他們也能成為幸運的人。

雖然林毅夫抱著改變貧窮的理想去世界銀行上任,然而, 就在他2008年6月上任之后,世界經濟卻經歷了一系列的風雲突變。石油危機、糧食危機,特別是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讓這個來自中國的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備受考驗,也讓林毅夫的研究與世界經濟的走勢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也就是這一道道考驗,讓世界認識了一個敢於發出自己不同聲音的中國經濟學家。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布破產,這也拉開全球的股市崩盤的序幕。當時的世界銀行,對這場金融危機也展開了討論。這一次,林毅夫提出了與許多經濟學家不同的看法。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