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10日10: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據美國僑報網編譯報道,作為一種完美的夜宵食品,融合了醬汁美味的炸雞——陳皮雞(orange chicken)在美國擁有大量擁躉,不光是華裔喜歡,其他族裔也對陳皮雞青睞有加。盡管大受歡迎,但與大多數美國的中式菜肴類似,陳皮雞也有著一段不被認同的歷史。一些所謂的中餐“行家”還指責說陳皮雞、芙蓉蛋(egg foo young),左宗堂雞(General Tso's chicken)等這些中國菜“不正宗”,這些指責讓中餐在美國的路格外難走。
旅居紐約和洛杉磯的華裔自由撰稿人魏麗莎(Clarissa Wei)在cnn發文稱,嚴格意義上來講,對美式中餐“不正宗”的指責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中國人做出來的,面向華人的菜肴,何來“正宗”與否的爭論?
在“牛津大百科全書關於美國食物飲料”的描述中,1840年的“淘金熱”使得第一批華人移民踏上了加利福尼亞的土地,他們大多從事鐵路修建工作,繁重的工作讓他們渴望在勞累之余能嘗到來自祖國的菜肴,但食材的短缺讓他們不得不尋求替代品。於是,最早的中式菜肴在美國大陸誕生,如廣遭詬病的炒雜碎(chop suey),就是在這一時期被發明的。
像炒雜碎這樣的菜肴,除了極少數例外,鮮有美國人敢嘗試。但你能說它不是中式菜肴嗎?顯然不能,它就是華人做出來的,所以“正宗”的身份無可置疑。隨著時間推移,華裔勞工逐步轉向其他行業,包括開中餐廳謀生。直到二戰時期,美國人才真正開始接受中餐,中式菜譜也在那時候出現。
時至今日,“淘金熱”已經過去了165年,但中餐廳由華人經營這一情形一點也沒有變,其中大部分廚師來自中國,中餐,已經成為華人的一種文化圖騰。
紐約巴勒克街(Bleecker Street)蘇西中餐廳老板劉茱莉(Julie Lau)說:“美式中餐就是中國菜。我們綜合了傳統的烹飪工藝,結合不同的口味,創新出更適合華人和美國人的菜肴。”劉茱莉生於中國台灣,13歲時來到美國,父母在1973年開了這家蘇西餐廳,經營至今。茱莉說,餐廳的廚師都來自中國,左宗堂雞、陳皮雞、宮保雞丁是最受歡迎的菜品。
同樣,來自“中美食品社會”(Chinese American Food Society)的成員吳亞歷克斯(Alex Woo)也支持這種觀點。吳說:“宮保雞丁是川菜代表,但這裡的菜品經過改良,減少了辣椒,增加了甜味,更適合美國人口味。”
由此可見,美國的中式菜肴當然也是正宗中餐,那些經常抱怨在美國吃不到正宗中國菜的人,其實犯了邏輯上的錯誤。事實上,那些針對美國人口味而改變菜譜的廚師並不比那些忠於原配方的同行差,相反,正是他們的努力,才讓中餐在太平洋彼岸風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