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節后清淡飲食消積滯

2012年01月31日17:10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過年8天恣意地享受美食佳肴,您的腸胃是否已經發出不平之鳴?據了解,春節長假后,各大醫院消化內科都會十分熱鬧,因為消化不良、腸胃出現毛病而就診的患者明顯增加。專家表示,食滯后可通過清淡飲食或飲食療法進行調理,但若通過自行調理仍不能緩解食滯帶來的不適,腹部的飽脹感依然不消,甚至出現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等問題,及時就醫是明智的選擇。

 

健康素養提點

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對你的健康造成危害:長期不吃早餐,膽汁濃縮、膽固醇積累在膽囊中形成膽結石,還會引起代謝失調而肥胖﹔經常吃飯太快,不細咀嚼,易引起胃炎、胃潰瘍﹔經常吃飯過飽易引起消化不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等﹔經常飲食過咸,易患高血壓,對心肝腎有害﹔喜歡吃甜食,易患心血管疾病及肥胖。(胡菁整理)

 

●傳統療法

1、揉內關:內關穴位於手腕內側,距離手腕橫紋約三橫指(三個手指並攏的寬度)處,在兩筋之間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轉圈36次,兩手交替進行,胃痛胃脹發作時可增至100次。

2、揉足三裡: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下三寸(相當於四個手指並攏的寬度),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以兩手拇指端部點按足三裡穴,平時36次,胃痛胃脹時可揉1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3、按摩腹部:兩手交叉,以肚臍為中心揉按腹部,順時針36圈,逆時針36圈。此法可止痛消脹,增進食欲。

4、灸足三裡:取穴同上,點燃艾條,離穴位3-4厘米施灸5-15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主治胃痛、腹痛、腹脹。

5、灸中脘穴: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點燃艾條,離穴位3-4厘米施灸5-15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主治胃痛、反胃吞酸、嘔吐。

●飲食療法

陳皮炒薏苡仁煲水鴨

材料:水鴨300克,生姜3片,陳皮6克,炒薏苡仁30克,蓮子、淮山(干片,中藥店有售)各25克。

制法:薏苡仁略炒至微黃﹔其余各配料洗淨,稍浸泡﹔水鴨洗淨,置沸水稍滾片刻(即“汆水”)。將所有材料放進煲內,加入清水3000毫升(約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為文火煲約2.5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具有補脾健胃、祛濕止瀉之功。

太子參無花果煲豬瘦肉

材料:豬瘦肉400克,無花果50克,蜜棗2個,生姜3片,太子參20克。

制法:太子參、無花果、蜜棗分別洗淨,稍浸泡,蜜棗去核﹔豬瘦肉洗淨,整塊不用切。將所有材料放進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為文火煲約2個小時,加適量食鹽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健胃理腸、益氣潤肺,可用於脾胃虛弱、食難消化。

炒谷芽麥芽煲牛肚

材料:牛肚1個,紅棗6個,生姜3片,谷芽、麥芽各15克,淮山30克,陳皮1/4個(中藥店均有售)。

制法:紅棗去核,所有藥材稍浸泡﹔牛肚洗淨,稍滾5分鐘,撈起刮去黑衣(亦有為加強藥效不去衣之做法),洗淨切片。將所有材料放進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為文火煲約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健胃益脾、消食化滯,特別適宜於小兒積滯飽脹的調理。

粉葛蚝豉扁豆薏米煲鯪魚

材料:粉葛600克,蚝豉40克,扁豆、薏米各50克,鯪魚1條,豬瘦肉50克,生姜4片。

制法:粉葛去皮切塊,扁豆、薏米、蚝豉稍浸泡﹔鯪魚宰后洗淨,置油鍋中煎至微黃﹔將所有材料放進煲內,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為文火煲2.5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此量可供4-5人用。

功效:此湯能解毒下火、滋陰生津。

萊菔子粥

材料:萊菔子10克,大米75-100克。

制法:萊菔子置鍋中炒至微黃,白米洗淨加入適量清水煮成稀粥,調入適量食鹽,供3-4人用。

功效:萊菔子即蘿卜種子,為一味很好的消滯清熱類的中藥,性平,味辛甘,有消食化積、袪痰下氣的功效。

陳皮粥

材料:陳皮1/3-1/2個,大米75-100克,生姜絲少許

制法:陳皮浸軟切絲,白米洗淨,加入適量清水煮成稀粥,調入適量食鹽,供3-4人用。

功效:陳皮有理氣開胃、健脾燥濕、除痰化氣的功效,對於脾虛飲食減少、消化不良以及惡心嘔吐等症有較好療效,男女老少皆宜。

皮蛋瘦肉粥

材料:皮蛋2個,豬瘦肉150克,大米75-100克,生姜絲少許。

制法:皮蛋去殼切小塊,豬瘦肉洗淨切成幼條狀,可用生油、生抽、生粉拌腌片刻,大米洗淨用少許生油拌均勻,加入適量清水煮成稀粥,調入適量食鹽,供3-4人用。

功效:皮蛋有滋陰清肺的作用,與豬瘦肉煮成粥,有滋陰下火益氣的功效,老少皆宜。

橘子花茶

材料:橘子花、紅茶各3克。

制法:開水沖泡,代茶飲。適用於胃脘脹痛、咳嗽痰多、噯氣嘔吐、食積不化者。

功效:理氣和胃,化痰止咳。

蘿卜蜂蜜茶

材料:白蘿卜120克,蜜糖25克,綠茶5克。

制法:將蘿卜搗爛取汁,茶葉用沸水沖泡5分鐘后倒出茶汁,兩者混合加蜂蜜調勻,蒸熱飲用。

功效:開胃、助消化。

山楂茶

材料:山楂片25克、綠茶2克。

制法:山楂片、綠茶混合后加水煎沸5分鐘即成。

功效:開胃、助消化,適用於腹脹、消化不良者飲用。

●簡易藥療

 

1、保和丸:藥方中的山楂、神曲、萊菔子消食導滯,其中山楂消導肉食﹔神曲能祛陳腐之積(去口臭),又能醒脾悅胃﹔萊菔子善消面食,三藥同用,可消各種飲食積滯。佐以半夏、陳皮、茯苓和胃化濕﹔食積易於化熱,又佐以連翹散結清熱,諸藥配伍,使食滯得消,胃氣得和。

2、四君子湯:黨參15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15克,適量水,煲開后加砂仁5克,繼續煲10分鐘,取水飲用,一天一劑,健脾醒脾。

3、平胃散:蒼術10克、厚朴15克、陳皮10克煲水飲用。患者如食滯夾濕,舌苔厚膩,且感覺困頓乏力,用平胃散最適合,一般兩天則可見效。(張華、宋莉萍)

(責任編輯:石暢)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