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關於台灣夜市,我們有多少事要說……

2011年12月26日09:33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士林夜市
士林夜市

 

        25日,士林夜市斷水、斷電,從此告別露天街巷,搬入“士林市場”大樓。告別時分,人們驚覺對士林夜市有那麼多的回憶與不舍。原來夜市早已融入了日常生活,成了城市知名的地標。此時,夜市的前世今生都涌上人們的心頭——

  午夜時分,也有不熄的爐火和不散的人流守候著你,冬天有熱乎乎的藥燉排骨,夏天有涼絲絲的芒果冰,煩悶時有新鮮時尚的小玩藝,需要時有便宜耐用的日用品。這個地方,就是夜市。

  夜市沒有冷氣,拒絕炫富,你花再多的錢,也成不了這裡的VIP。這裡平等地給予所有人俗世生活的樂趣,邊走邊吃邊逛,有雨絲飄過,有月光普照。

  我曾對一位台北人說:“台北人太幸福了,如果北京人的家裡來了外地親戚,要陪著去一趟長城。而你們呢,陪著去一趟夜市,就能賓主盡歡。”

  因為夜市很大,有多少攤的小吃,誰也說不清,這次從士林夜市搬進市場的小吃攤就多達上百家。在這麼多家的小吃攤裡淘寶便是樂事一樁,“到了士林一定要吃豪大大雞排”、“到了饒河街一定要吃隊排得最長的那家的胡椒餅”、“通化街越南新娘賣的涼拌青木瓜你吃了嗎?”我曾經接受過台北人密集的“夜市情報”。走進夜市,小吃攤攤主和名人的合影、媒體報道的贊譽挂得花花綠綠,青蛙下蛋、大腸包小腸、大餅包小餅、蚵仔煎、炒花枝、麻油豬腰的招牌令人食指大動。走過密集的攤檔找到傳說的那一家,坐下來享用一份,即便有點小失望也沒關系,還可以再找下一家,永遠有新的誘惑等在前面。而且,攤檔雖多,也大多是自發而設,但我發現左鄰右舍已形成非常合理的配置,比如你剛在一個烤串的攤上過了癮,就發現隔壁是賣楊桃汁的﹔剛吃完肉粽,扭頭就看到了紅豆湯﹔吃到街的盡頭,有什麼在等你?一定是新鮮應季的水果,切成小塊碼在盒子裡,一盒40元(新台幣,下同),可以一路吃回家。

  夜市不等於小吃街,百貨、電游、按摩、挽面……連你想不到的都有。東西不貴,但不意味著低檔,士林夜市就有幾個名牌折扣店,上一季的款式7-5折,再早的低到1折。而百貨也都是最新潮的,和一位台北的同行逛街,她拿起一個包說:“這是最流行的,我在夜市見到了。”另外一個同行已經是報社的高層了,平時不苟言笑,在夜市上卻玩起“撈小魚”的游戲,伏身在一個大盆上撈小金魚,邊撈邊喊:“小魚,快來!”看到我詫異的表情,他解釋說:“我小的時候爸爸就帶我到這裡撈小魚,現在我也帶我的兒子來。”夜市,成就了一家三代的快樂與回憶啊!

  夜市是生活也是經濟,它早已成為台灣銷售鏈上重要的一環,也是制造業倚重的市場觀察站,更是眾多普通百姓跌倒后再出發的起點。你經營失敗、過不下去了,沒關系,支起一個小攤子,從夜市出發,好的攤位一夜流水能達1萬元,就此養家糊口、東山再起。

  台灣的大小城市都有夜市,哪怕是經濟不景、白天冷落的城市,到了晚上,夜市照樣大放光明。最早的夜市當數25日遷址的士林夜市,已有百年歷史。夜市的形成多由三五攤的貨擔子、小吃攤而起。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台灣加工業的鼎盛時期,夜市也隨之一夜壯大,加班的工人在此聚餐,檢驗下來的衣服、鞋帽、玩具在此銷售。上世紀70年代中期,西方因石油危機而引發了退單、退貨潮,夜市承擔起外銷品內銷的重擔,從此奠定了在台灣百貨銷售鏈條上的位置。雖然現在勞動密集型企業外移,但中小企業的很多產品仍然依賴夜市的銷售能力。設計者更是把夜市當成風向標,隻要在夜市投入后受到歡迎,就意味著能夠贏得市場,擴大生產后,商品可通過夜市一夜之間在全島鋪開。

  如果你細心,會發現台灣很多夜市前還加了“觀光”二字,這意味著旅游業在台灣的地位提升后,夜市又加入了旅游業這一朝陽產業。這並不是小街小巷裡的夜市自大,台灣旅游部門每年都做外籍旅客調查,有一年台北的士林夜市居然超過了台北故宮,被西方游客票選為第一。

  此外,夜市也成為勞動力的調節站與蓄水池,一些在現代工商、科技業中失去競爭力的勞動力,隻要肯干努力,很容易在夜市立足。經濟不好時,碰到裁員潮,一些高學歷、高技能的人也進入夜市。等到勞動力短缺,夜市裡又能回流不少人才,別看小小一個攤位,懂設計、精銷售、與上下游企業都保持密切聯系的攤主大有人在。

  是夜市美化了城市?還是城市成全了夜市?一道低成本的小吃成為台灣的大產業,小街小巷裡的夜市成了城市最大的招牌。

  去台灣旅游,大概十個有十個要去夜市,十個有八個要吃小吃,一碗並不復雜的牛肉面,已經成了台灣的特產,2011年台灣旅客人數將突破600萬,估計這600萬人每人都至少吃過一碗牛肉面。而鳳梨酥呢,一塊小點心已經變身“金磚”,成了一個一本萬利的產業。夜市更成為很多人去台灣旅游的動力。

  夜市是成全出來的。台灣自從有夜市,就一直有“合法”與“不合法”的爭論,夜市帶來的交通、衛生、環境等等問題也一直存在。所幸沒有簡單的查抄、粗暴的拆遷,各城市只是把統一規劃、管理嚴格的夜市前加上“觀光”二字,對外接待游客,而沒有“觀光”的夜市照樣熟客盈街,生意不錯。因為一種文化和生活的方式不能隻靠幾條“觀光”夜市傳承,觀光夜市的風光需要整個的夜市文化鋪墊映襯。而造成市民不便的一刀切規劃是城市對人最大的不尊重。

  關於夜市,的確有很多事可說,有關生活、經濟、文化、管理……

(責任編輯:羅俊)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