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跟印第安獵手打獵(國人看世界)

李學江 文/圖

2011年12月22日16:45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印第安獵人在第一天深夜打到了一支駝鹿,圖為兩人在收拾戰利品。

馬修·奧爾在張弓射箭,一箭射中9環。

  時值秋季,本人應邀前往參加加拿大安大略省西部一個印第安保留地的秋收節活動。到達后,迎接我們的是一男一女兩個印第安人,男的名叫馬修·奧爾,擔任當地的旅游開發部主任,女子名叫多利,是馬修的助手。馬修古銅色臉龐,短發微褐,長著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晴,身材孔武,相貌堂堂。多利則身材高挑,給人一種“健美”之感。

  我們從薩德伯瑞機場登上小面包車,驅車3個小時才到達印第安野營地。隻見林中湖邊的開闊地上,星羅棋布地散落著一頂頂大小不一的帳篷。外邊有狗在叫,有孩子在奔跑,帳篷內有年長者在教孩子們編籃子,搭帳篷。

  晚餐是同印第安人一道吃的“公社大食堂”。飯后,馬修和他的同事就開上林地越野車帶我們去打獵了。馬修沒有帶槍,拿的是一張昂貴的現代弓箭。行前在教練場上,我們都好奇地拿起那張弓箭想一試身手,結果我們每人隻能將弓弦拉開兩三寸。最后馬修接過去,搭上一支箭,隻見他略一使勁就弓開如滿月,在約50米遠的距離上,他竟然射中了9環。后來聽人說,他是全北美印第安射箭大賽的亞軍。於是此后我們就稱他為“后羿”了。

  按照馬修的要求,我們全都穿上了迷彩服,以避免驚動野獸。一小時后,車開到一片已砍伐的林地。下車后,馬修指著路邊的腳印說,這隻駝鹿剛走過去不久。於是我們尋著腳印找過去。走到林邊空曠處,馬修打開折疊帆布椅讓我坐下靜候。馬修告訴我,狩獵不能進入森林深處,密林會擋住視野、飛箭和子彈﹔鹿群也多是在林間空地有水草的地方覓食的。駝鹿喜食楓樹的葉子,而其他鹿種則以嫩草為食。所以獵手多是在林間相對空曠的地帶,而不會鑽進密林中狩獵。隨后馬修取出一個用樺樹皮做的喇叭筒,對著密林吹出“嗥嗥”的母鹿求偶聲,以吸引公鹿。這時天已經完全黑了下來,馬修蹲在岩石后,不時地吹上幾聲。天陰得很,有時還落下幾點雨來。

  森林裡安靜極了:聽得到樹葉在微風中輕抖的窸窣,聽得到雨滴從樹葉上滑落的淅瀝﹔不時還能聽到宿鳥一兩聲啁啾,也間或傳來一兩聲低沉的蛙鳴。過了許久,馬修撿起一段粗樹枝,猛烈地敲擊一段樹干,傳出很響的撞擊聲,然后在萬籟俱寂中側耳細聽。后來我們才知道,原來秋天是駝鹿的交配季節,敲擊樹干是模仿公鹿爭雌時雙角的對撞聲,以吸引母鹿前來。

  就這樣三個小時過去了,我們一無所獲地走出了林地。讓人驚喜的是,第二天一早醒來,我們竟然看見一隻駱駝般大小的駝鹿已然倒吊在帳篷邊的木架上,兩個獵人持刀正在開膛剝皮。聽說它是一位印第安獵手於凌晨2時左右獵到的。隨后我們又看到4個孩子手提尚溫的鵪鶉從密林中走了出來。

  第二天晚上,我們再度出獵。此次馬修的白人妻子尼基也去了。林中有時能看到白人的狩獵帳篷。尼基告訴我們,印第安人捕獵是不受限制的,但其他人則需向省政府申請狩獵許可証,而每証每年隻准打一隻野獸,她同樣受此限制。這次馬修除弓箭外還帶了一支獵槍。馬修告訴我們,他清晨已到狩獵地帶撒了一些早前收集的母鹿尿,以吸引公鹿,這吊高了我們的期望。此次我們在森林中走得更遠更深,情形與前夜類似:在一處林地空曠處我坐守著,由馬修出去尋獵。當夜天氣晴朗得很,沒有月亮,隻見銀河如練,繁星滿天。有生以來從未見過這麼明亮的星星,不由得想起“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釘石釘”的兒歌來。凝神仰望間,不時有流星倏然劃亮夜空,一陣驚喜掠過心頭——這已是多年難得一見的景致了。也許是此地更靠北的緣故吧,北斗星和北極星離我們很近很近,似乎隻要爬上山頭就可以摘到手中。又3個多小時過去了,回營時,我們依然是兩手空空。

  第二天,其他獵手又分別打到了兩隻駝鹿,這讓馬修有些不好意思。但有人告訴我,如果我們在林地守上一夜,肯定會有所收獲。但馬修怕天寒露重我們熬不住,所以隻能早早打道回營。其實,能有機會飽覽如此良夜美景,我們並無遺憾之感,而且,還長了不少狩獵知識呢。隻可惜,“此夜此景不常有,明星明月再難尋”!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1年12月22日   第 08 版)
 

(責任編輯: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