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8 08:33:00|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敞心扉 先微笑
说到邻里关系,我就想到了过去在乡镇工作时候的经历。那时,到任何一个村子里去,村民只要看熟了脸,就都把你当亲人一样,迎进屋、摆上茶,末了还非得要留你吃饭。村民对我们这些外来人都是如此,更别说村民之间了,邻里关系虽然免不了磕磕碰碰,但是好起来那可真是不分家,农闲时串串门,说说话,到了饭点肯定要给人家摆上双筷子。谁家有了急事,即便是过去有矛盾,那也要伸出援手来。
回过头来看看城里,现在虽然很多人住进了楼房,生活条件改善了,却让邻里关系疏远了很多,也许一辈子都认不清这栋楼里的人脸。有时候楼道间、电梯间擦身而过,脸上写着的冷漠与距离感,让人心酸。很多人感慨,还是过去住大院,住村里那种感觉好。
我搬进现在这座楼房,已经12年了,12年里虽然不能说和农村那种邻里关系一样,但是整栋楼的人都认识我,偶尔也会相互串串门,一起约着出去散散步,把孩子、老人的问题拿出来交流交流,这对于忙碌了一天的我们来说,精神上是种很好的放松。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楼房里没有电梯,上下楼都得走楼梯,时不时要打个照面。我的经验就是笑脸相迎,遇到谁都要笑一笑,打声招呼。慢慢地,人家也开始冲我微笑回应。微笑是打开心扉最好的钥匙。 我觉得不管是国家、社会也好,个人也罢,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让住进楼房的人也能够像过去一样享受到和谐的邻里关系。毕竟,这是每个人的精神需求。
最近我看电视,有些地方开始举办邻里文化节,通过社区组织的平台,让过去陌生的“楼友”们走出家门,共同参加文体活动。这个措施真的很好。其实这种类似的活动可以更多样化一些,比如吸引中年人参加的亲子活动,比如吸引年轻人参与的郊游、唱歌等时尚活动,通过这些平台,让大家增进了解,打开尘封的心锁。(何秀霞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基层干部)
本报记者 朱磊整理
要想熟 需热情
说起邻里关系,我心里满满都是自豪感。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在我现在住的小区,邻里关系特别和谐。
2011年,我和老公从武汉来到重庆工作,起初,我们俩每天早出晚归, 回到家就关起门来玩电脑、看电视,与邻里的关系,基本上等于没关系。而且由于租房原因,我们又连换两个小区,更是没工夫、也没心情结识邻居,一个人都不认识。直到我怀了宝宝,为了方便照顾,婆婆从老家搬来与我们同住,把她大杂院的闲谈功夫也一起搬了过来,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一开始,我还没察觉出情况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只是偶尔和婆婆一起早上锻炼、晚上散步或周末出门买菜的时候,觉得小区里有挺多人跟她打招呼。后来,我发现婆婆熟络地从小区里找到了好多“老乡”。只要对方操着一口非重庆话,她就上前问:“你们是哪里人啊?”然后自报家门说我也不是重庆人,我从外地过来,准备带孙子呢。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在重庆的外地人都成了她的老乡。婆婆又特别热情,对小区里的这些“老乡”又送吃的又送衣服,“老乡”见“老乡”,两眼虽不泪汪汪,心里却是暖洋洋。 再后来,我和老公没事在小区溜达时,所有带孩子的、奶孩子的都和我打招呼,关心地我问“大肚婆,最近感觉怎么样”,还告诉我孕期注意什么,要做哪些检查,孩子生下来之前要准备什么,电梯里还有人主动借我发奶用的震动棒,邻里关系那叫一个密切。
总结婆婆的做法,其实也没啥特别,就是主动和邻居们摆龙门阵。这龙门阵的核心就是孩子,谁家没孩子呀,一说起孩子,七大姑八大姨地就开始分享经验了:孩子由谁带、怎么带,生病吃什么药,吃的穿的用的什么最好,一来二去,有共同话题就熟络了。接下来,邻居遇到什么困难,互相借个工具,修修水龙头,疏通下水道,都不在话下。此时,我深深感觉到,远亲确实不如近邻。(商娜 重庆 白领)
本报记者 汪灵犀整理
![]() | ![]() |
理解,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