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30日19:55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摘要:继6月26日央行发布维护货币市场稳定的公告后,央行行长周小川28日针对当前金融市场的“钱荒”问题再次表示,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着力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适时适度地进行预调微调。 |
继6月26日央行发布维护货币市场稳定的公告后,央行行长周小川28日针对当前金融市场的“钱荒”问题再次表示,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着力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适时适度地进行预调微调,一方面要引导金融机构保持合理的信贷投放,另一方面也将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适时调整市场的流动性,保持市场的总体稳定。对此,专家认为,“钱荒”所表现出来的流动性紧缺是资金在金融体系自身循环的表象,因此央行不会大开闸门放水式地简单救市,而应该逐步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
“钱荒”不是钱少而是没有用好
6月以来,“钱荒”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中最热门的关键词。尤其是在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再次全线暴涨,创下惊人的13.44%的历史新高,这使得原本最不缺钱的银行居然出现了借不到钱的情况,一时间“钱荒”开始在金融市场蔓延。
为什么金融市场会闹“钱荒”?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看来,把此次“钱荒”定义为“金融恐慌”更为恰当,其根本原因是当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走入了极端的困境,实体经济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罕见格局。一方面,民营经济体找不到投资方向,投资无门,转而把大量的现金投资于金融体系和理财产品,导致了金融体系信用盲目扩张;而另一方面,十八大前后新上任的地方官员却干劲冲天,对项目融资表现出火一般的热情,他们所依赖的融资渠道主要是正规的金融中介机构,包括银行、信托、债券市场等。
“于是,在当前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下,包括银行贷款在内的社会融资总额迅速上涨。”李稻葵表示,但是这种正规渠道的融资并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主体,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是GDP增长的最大拉动力量,所以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即社会融资总额不断创下增长幅度和总量纪录,而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却持续下滑。这对矛盾的最后结果就是银行打光了子弹,资金开始告急。因为宏观经济在减速,大量企业利润在下降,这又反过来使得相关企业难以偿还以前的贷款。这种情况下,银行等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必须要用新贷款覆盖已经到期、不能偿还的旧贷款,掩盖几年前不良贷款的漏洞。而这就是当前金融恐慌的深层次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