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30日19:45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摘要:6月26日,“神十”落地,内蒙古四子王旗空气透亮,三位航天员笑颜如花。而从落地点往南300余公里,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这一天空气质量却很差(重度污染)。从某种意义上讲,之于当下中国,治理空气,其难度不亚于“神十”升空,甚至更难;而其紧迫性和受关注程度,也丝毫不弱。 |
抵牛
谢正军作(新华社发)
2 “全国第8”的窘境
在中国,“8”本是个吉利数字。环保部公布数据显示,5月份内地空气质量最差的10座城市中,北京排名“第8”。这个“第8”是继“首堵”后北京的又一愁事。
1998年以来,北京连续采取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筹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和之后,在此方面更是下大力气——首钢外迁是一个大手笔,尾号轮流限行、购车摇号、鼓励公交出行力度巨大。
然而,治理的结果却是2013年初,“我看不见你的样子,不是近视眼,不是泪眼朦胧,而是北京雾霾”(网友语)。尽管,北京多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但民众感受却并未向好。“以前出国回北京,会感到呼吸不舒服;现在去其他省份出差再回北京,也会感到不舒服。”网上和身边,不乏抱怨。
“治理赶不上污染”的背后,有个现实窘境:空气是流动的,你减排了,但邻居呢?正如印尼苏门答腊岛的“烧芭”习俗,让“花园城市”新加坡空气污染指数飙升一样,在地理上怀抱北京的河北,作为钢铁产量占全国1/4、全国第三大燃煤省份,其增长的燃煤,轻松抵消了北京削减煤炭消耗的努力。以河北省会石家庄为例,其煤炭消耗总量从2000年的1500万吨猛增至2012年的6100万吨。
据悉,河北对北京的大气污染物区域贡献的常年平均值约为10%-3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