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遥远的中东,在地中海畔,在“中东火药桶”黎巴嫩边境,有一条“蓝线”。在“蓝线”边,中国维和部队正成为中国外交的一张靓丽名片。 |
他们都叫“中国蓝盔”
在由37个国家的维和部队组成的联黎部队,“蓝盔”下有着不同肤色、不同脸型的面孔。
“蓝盔”下的中国面孔,是用忠诚、睿智、勇敢和奉献凝聚而成的一尊尊象征和平的雕塑。
陈代荣:甘为雷场育桃李
座右铭:人生贵在有梦。作为扫雷兵,我的梦在雷场。
人物小传:陈代荣,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副团长,上校军衔,先后参加中越边境大扫雷、赴厄立特里亚和泰国扫雷教学任务,1次赴黎执行维和任务,2006年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先后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
陈代荣是著名的“国际扫雷专家”,先后参加中越边境大扫雷、赴厄立特里亚和泰国扫雷教学任务以及我国首批赴黎维和任务,曾领衔编写我国赴黎维和部队第一部国际扫雷标准作业程序,亲手排除过的地雷、未爆弹近万枚。头顶众多荣誉光环,陈代荣说:“我感到最骄傲的,是我的徒弟们很争气,次次在中东雷场为国争光!”
贯军:驰骋“蓝线”的“冠军”
座右铭:要干就干到最好,要当就要当冠军——可不能辜负了我这个姓名。
人物小传:贯军,成都军区某工兵团筑城二连四级军士长,3次赴黎执行维和任务。
在中国赴黎维和部队中,说起四级军士长贯军,无人不知,无人不赞。作为一名工程作业手,他3次维和,驰骋在危机四伏的黎以边境“蓝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冠军”。工程作业手在黎巴嫩的主要工作是栽桩,即在黎巴嫩、以色列、联合国三方确定的黎以停火线上栽立蓝筒,作为和平标志。3次维和,贯军参与栽设的蓝筒多达31个,还曾创下一个月内栽设6个蓝筒的联黎记录。
刘庆忠:几度梦里回雷场
座右铭:只要世界和平需要,无论中东雷场多危险,我都将义无反顾。
人物小传:刘庆忠,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地雷爆破连四级军士长,先后参加赴泰国扫雷教学和5次赴黎执行维和任务,2次荣立二等功,先后被总部表彰为“全军维和工作先进个人”、“全军学习成才十大标兵”、“全军优秀士官”。
谈到自己第6次选择维和的原因,刘庆忠说:“我心里总是放不下中东那片雷场……”刘庆忠从小就与地雷结下不解之缘。小时候,他喜欢下军棋,发现无论多大的“官”,只要“踩”到地雷就完蛋,唯有工兵能排除地雷,心中便有了当工兵的梦想。当兵后,他如愿以偿到工兵团当了一名扫雷手。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只有初中文化的刘庆忠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扫雷“兵专家”。
聂学政:把维和经验当训练“火种”
座右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才能练就真正的打赢本领!
人物小传:聂学政,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团长,上校军衔,两次赴黎执行维和任务,先后担任维和部队副指挥长、指挥长。2009年被黎巴嫩政府授予“杰出贡献奖章”,2011年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从打仗出发,打仗!打仗!!再打仗!!!”这是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团长聂学政常说的一句话。官兵们都说,他自从维和战场下来,就像一团火,把训练场“烧”得“狼烟四起”。
黄艾俞:让“中国名片”更靓丽
座右铭:展示大国形象,要从一人一事、一点一滴做起。
人物小传:黄艾俞,成都军区某工兵团政委,上校军衔,1次赴黎执行维和任务,任维和部队指挥长,3次荣立三等功。
“每人都是‘名片’,言行代表国家。”黄艾俞首次在联黎局域网上开办我维和部队专题网站,首次在联黎司令部举办了“中国国庆招待会”,首次与提尔市合办了“中国春节招待会”。提尔孤儿学院的150多名师生,在参观了中国维和部队的文化园、文化墙后,被中国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一名老师还用毛笔写下了“中国我爱你”5个汉字。(陈振凯 向 辉 凌 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