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画的高仿真复制自古有之,时至今日,复制品依然能起到延续原作生命,使“秘阁珍玩”的艺术品有“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作用。 |
《唐·兰亭序》复制品(局部)(资料图片)
今年1月,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发现了王羲之“大报帖”的唐代摹本,并称这是继1973年日本发现王羲之“妹至帖”之后,相隔40年的重大国宝级发现。生活于公元4世纪的王羲之虽然在书法史上被尊为“书圣”,但并没有真迹流传至今。今天所能看到最接近他真迹的是唐代的高仿真复制品——双钩廓填本,又称为“响搨”(亦作“响拓”)摹本。
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今石刻辨》记载说:“以纸加碑上,贴于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其方法主要是先将融化的蜡涂于纸上,使其透明而不渗墨,再将原作向光放置,如贴在窗户上,将涂过蜡的纸(不渗墨,防止污损原作)覆盖在原作上,依照原作笔画边缘勾摹出轮廓,最后在轮廓内填墨。
这种唐摹本在宋代已被重视,米芾诗云“媪来鹅去已千年,莫怪痴儿收蜡纸”,可见当时已有人把钩摹的蜡纸本当作书法真迹收集。今天唐摹本更为稀少,被人重视的程度自然远过宋人,几乎视作与真迹同等了。
书画的高仿真复制自古有之,时至今日,复制品依然能起到延续原作生命,使“秘阁珍玩”的艺术品有“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