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画的高仿真复制自古有之,时至今日,复制品依然能起到延续原作生命,使“秘阁珍玩”的艺术品有“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作用。 |
木版水印:纸墨渲染欲乱真
1956年夏天,已经96岁的齐白石此生最后一次来到荣宝斋。他自己画的《虾》与荣宝斋木版水印复制的一张《虾》放在一起,画家王雪涛扶着齐白石问:“老师,墙上挂的两张《虾》,哪张是您画的呀?”齐白石仔细看了一会儿,颤巍巍地说:“搞不清楚。”这个情景被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下来,反映出木版水印画乱真的程度。
中国的木版画历史悠久,至明代最繁盛,天启六年刊印的《萝轩变古笺》和崇祯十七年刊印的《十竹斋笺谱》代表了古版画的最高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木版水印的古书画复制工艺飞跃发展,从印制信笺和小幅国画,发展到制作巨幅长卷;从印刷淡彩纸本,发展到印刷重彩绢本。
荣宝斋原副总经理米景扬介绍了木版水印的工艺过程。选定作品后,也是覆上透明的胶版先勾描,再用一种很薄的燕皮纸依胶版稿重新勾描一遍,要精确传达出原作的笔触、形神和意趣,并按照色调悉心分版——画面有多少颜色,就勾描出多少块版。把勾在燕皮纸上的画样反粘在木板上,依据墨线并参照原作雕刻。各分版刻成后,依次逐版套印成画。浓淡、苍润及晕染的处理,还需要特殊技艺。而且所选用的纸、绢、墨、颜料等,需尽可能与原作相同,并按照传统方法装裱好。
在木版水印的工艺流程中,勾描分色的技术,需要基本功扎实的国画家,而雕版更需要高超的技艺。如雕版专家张延洲,能在杜梨版上不露刀痕地刻出仕女身上薄如蝉翼的披纱,在坚硬的黄杨木上刻人物的胡须,根根毕现且显出蓬松之感。为完成一件作品,需刻版数十块乃至上千块,遇有胡须、楼船等细腻景物,用时一两个月也很常见。代表荣宝斋木版水印最高水平的《韩熙载夜宴图》,历时8年,用1756块雕刻木版,至今也仅仅印制了30多套。
当然,对于复杂的书画作品,经过两次勾描与雕刻的木版水印会丢失一些细节,且印数稀少,其本身也成为一种艺术收藏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