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首页|国内|国际|台湾|港澳|华人|评论|留学|创投|娱乐|文史|书画|旅游|视频|汉语|地方|论坛
海外网>>国内>>专题

绿“中国事务委员会”:“假改革”两面不讨好

2012年11月26日15:57    来源:中国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陈咏江    字号:

陈咏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资料图

 

 

中国网11月26日讯 日前,民进党召开中常会通过所谓“中国事务委员会”设置要点,由现任党主席苏贞昌兼任召集人。由于该机构的名称、角色以及功能都不如外界期待,该机构对民进党转型的正面意义有限,外界普遍认为该机构将不能适应两岸发展新局。另一方面,虽然苏兼任召集人主要是出于权谋考虑,但缺乏魄力的假改革很困难导致两面不讨好的窘境,带来真真切切的政治“悲剧”。

“中国事务委员会”不如预期

一是名称定性“中国”而非“两岸”。大陆“十八大”报告中首度提到“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大陆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充分展现大陆适应两岸新局、正视绿营民意的胸怀与诚意。对此,民进党内主张两岸交流的人士包括刚刚登陆归来的首席中常委谢长廷、曾访问大陆的现任高雄市长陈菊、主张“大胆西进”的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等都希望要成立机构的名称前缀使用相对中性的“两岸”或“大陆”,在国民党已经使用“大陆”的情况下,命名“两岸事务委员会”可以展现两岸交流的善意,更可以为民共交流拓展空间。但是,民进党中央忌惮“台独”深绿势力的反弹,自始至终始终坚持“中国事务委员会”的名称,反映出其“台独”意识型态僵化保守。

二是角色定位“整合”而非“交流”。民进党2012年“大选”失利,“最后一哩路”就是两岸政策无法让民众放心。为此,苏担任党主席后,提出先设立“中国事务部”,负责两岸论述的材料搜集与分析,再进行一系列座谈以凝聚共识,最后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检讨两岸政策。对此,外界普遍给予高度期待,尤其是谢长廷登陆之后,呼吁尽快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并将其作为民共交流平台的声音高涨。然而,立场顽固的“独”派、深绿势力强烈反弹,民进党前主席游锡堃、姚嘉文以及“一边一国连线”成员、台北市议员江志铭等连日来不断批评谢,并向苏施压,还叫嚣取消“中国事务委员会”,加上“台联党”高调配合,个性保守的苏贞昌最终选择向“独”派妥协,将其定位为“整合党内两岸机制的平台”,而非民共交流的平台。

三是功能定调“幕僚”而非“决策”。该机构取消“主委”一职,改设召集人,表明该机构并不需要决策负责人,并非以出台两岸政策新论述为目标,而只是把大家聚集起来讨论而已。同时,该机构设置5项要点包括,分析中国大陆情势、检讨因应两岸关系、检讨因应两岸政策、拟定与中国大陆交流策略、分析区域政经情势等,都彰显幕僚机构的特点,与已经成立的“中国事务部”的功能有所重叠,还有为民进党人士登陆设置限制条件的指向意涵。有民进党“立委”指出,“中国事务委员会”实质意义不大,“让人有点失望”。

综上,虽然为展现其改革姿态,民进党中央还特意表示,在设置要点中已有5次提到“两岸”,等于展现间接善意。但苏领导下的民进党对两岸关系认识僵化,不可能进行两岸政策转型,顶多是策略层面趋于务实,仍难脱离民进党1999年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基调。

 

(责任编辑:赵鸣飞)

相关新闻 >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视频 >

  • 英国遭暴风雨袭击英国遭暴风雨袭击
  • 歼-15完美演绎歼-15完美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