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首页|国内|国际|台湾|港澳|华人|评论|留学|创投|娱乐|文史|书画|旅游|视频|汉语|地方|论坛
海外网>>台湾

昔两岸交流媒体扮先锋 今较他领域已滞后

2012年11月10日14: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摘要:台湾《中国时报》记者王铭义从事两岸新闻报道二十多年,在他看来,25年的经验可以证明,媒体是增进两岸了解的驱动力之一。但两岸在经贸、社会等领域的交流都已经跟上来了,媒体交流却相对滞后。

在两岸关系的当代史中,新闻人走在了前面。1987年9月15日凌晨,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冲破台湾当局禁令,辗转踏上北京的土地,成为1949年以来首次到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时任中新社港台部主任陈佐洱到机场迎接,一句“等你们38年了”意味深长。

当时,蒋经国已下令开放党禁、报禁,台湾涌动一股“老兵回乡潮”,如何与血肉相连的大陆相处,成为大问题。

在北京的第一篇报道中,两位记者写道,“看到了满街都是和我们长着一样脸孔的人,一切都仿佛那么的熟悉却又那么的陌生和遥远。”他们的连续性报道在台湾引起轰动,两岸民众交流意愿更为迫切。

李永得、徐璐回台湾后一个月,11月2日,台湾当局正式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开放当天,就有2000多人办理了赴大陆探亲的证件。两岸民间交流的大门,从此打开。

4年后,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和中新社记者郭伟峰,因“闽狮渔事件”赴台采访,成为1949年来第一次访问台湾的大陆记者。

郭伟峰回忆:“台湾记者朋友看我们着装跟台湾人差不多,感到很惊讶,在他们的想象中,大陆人是穿着黄色衣服、挂着黄色书包的红卫兵样子。那时,一个记者来专访,拿出一罐可口可乐,还以为我从来没见过。”

隔绝造成的陌生,从中可知一二。传播信息,增进了解,媒体人责任重大。

1992年,18名大陆记者组团正式赴台采访,两岸新闻交流翻开新的篇章。

中国记协台港澳办主任李安近日对中新社记者指出,新闻交流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在“汪辜会谈”、连宋访问大陆等重要时刻,两岸媒体人的忙碌身影清晰可见;在台商投资大陆、大陆民众赴台旅游、两岸同胞互助抗击天灾之时,媒体人记录点滴、传递感动;大陆的壮丽河山、宝岛的风土人情,在媒体人的笔下、镜头里一一呈现。

李安说,刚开始,台湾记者对大陆不了解,报道难免有失偏颇,主要集中在大而严肃的政治问题。通过不断交流,报道的内容、角度逐渐发生变化,范围涉及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整体上趋于客观、中肯。

25年来,两岸新闻交流历经波折,却从未停止前进。至2007年,到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累计已突破1.4万人次。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两岸新闻交流与政经、文化一样,更为热络。目前在大陆有13家台湾媒体驻点采访,在台湾有10家大陆媒体驻点采访。

然而,在两岸交流中扮演先锋角色的媒体交流,走得早,却走得并不快。

直到2001年,4家大陆媒体才正式赴台驻点。对此,台湾媒体曾评价,“两岸蹉跎了十年才迈出一步”。

但是,驻点采访毕竟只是过渡。2002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会见台湾联合报系访问团时表示,两岸新闻界都希望能设立记者站、办事处,相互派人员常驻,这是件好事,有利于记者的深入采访报道。

十年过去了,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却仍未实现。李安说,在两岸关系低点时,新闻交流并未中断,但自2008年两岸关系大发展以来,新闻交流步子迈得比较小,没能跟上大趋势。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杨毅17日再次被问到两岸媒体常驻事宜,他说,“这个问题,在我主持的新闻发布会上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希望能够有进展,不要让在座的记者朋友每次都问这个问题。”

现任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达了更高的期许,两岸新闻媒体的合作形态应逐步走向“新三通”:资金通、人员通、信息通。

台湾《中国时报》记者王铭义从事两岸新闻报道二十多年,在他看来,25年的经验可以证明,媒体是增进两岸了解的驱动力之一。但两岸在经贸、社会等领域的交流都已经跟上来了,媒体交流却相对滞后。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从开创期进入巩固深化期的当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两岸新闻媒体的交流合作,值得期待。(记者 郑巧) 

(责任编辑:王昕)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

视频 >

  • 环球媒体聚焦中国环球媒体聚焦中国
  • 党会十八大开幕 党会十八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