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走基层竟然这样走! 主流报道的另类表达

2012年05月18日11:18    来源:海外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十年上访积案掀开鲜为人知的干群矛盾,反复拉锯式的较量、摩擦接连不断,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信访、上访、紧急接访,调解、撕毁协议、下跪纠缠,群众与干部的这场较量如何化解?老婆孩子顾不上,内忧外患夹缝中的信访干部是苦不堪言,还是乐得其所?近日央视新闻频道正在上演一幕令人难忘的新闻连续剧,片名叫《信访干部》。经考证,这应该是国内首部反映信访干部和信访工作的新闻报道,更是首部信访题材的新闻连续剧。无论是语态还是题材,都有所创新和突破,备受关注。

说它是新闻连续剧,因为是在央视新闻频道中播的新闻节目,连续报道,但其中人物角色感鲜明,事件现场感突出,情节冲突感强烈,极具只有电视连续剧才具备的戏剧张力和审美特征。

看高波,一个普通至极的乡干部,普通得就像个邻家大哥,从头至尾没有高大全的人物影子,也没有锋芒毕露的张扬色彩。外表不俊,嘴皮子不溜,性格温吞。可也有被难坏、被气急、甚至快被逼疯的时候,家人不理解,群众不信任,村干部也不支持,夹在其间的信访干部都得一一消受一一化解,否则可能就得得抑郁症,也确实让人看了有种“这哪是人干的工作”的感慨。主人公的普通,也许正成就了人物的真实,节目的感染力,新闻的可信度以及央视的传播力。

《信访干部》一共五集,标准的连续剧风格,创作者用一幕幕现场(戏)来串联人物、事件和冲突,人在现场中展现,事件在现场中推进,冲突也在现场中升级,像用珠子串成的项链。而不像以往常见的系列化的白描人物的报道定式。连续剧的结构也突出了悬念,围绕着解决一个十年老上访户的争端,整个节目中上演着不同的冲突,每集、每个人物、每个事件之间都有形形色色的冲突,而且事件每往前推进一步冲突都有推进和演变,逐渐升级为危机和高潮,并在最后一集集中释放和解决,最后圆满收官大结局。

这些人物、现场和此起彼伏的冲突看起来让观众会很有种看新闻少有的过戏瘾的感觉,其实事后想起来,人物、现场和冲突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创作者想传达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了。比如信访干部之苦,信访工作之难;比如干群矛盾折射的经济发展与群众工作的对立与融合;比如基层现状和执政理念的冲突和较量;当然还有对信访干部如何饱含群众感情、真正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如何坚持群众路线、既对上级负责更对群众负责的启示和思考。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个首部信访题材的新闻连续剧竟然是在央视走基层的大旗下的作品。如此主流的报道活动中看到这样大胆创新的节目,也许正应和了走基层报道接地气、体民心、应民意的坦诚和勇气,或者还有一种传播理念上的勇气,就是不怕惯式被打破,就怕群众不接受。

希望像《信访干部》这样富有勇气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像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中,像走基层这样的主流报道中。走基层,这样走有滋有味,这样走情深意长。(魏勤英 杜云)

(责任编辑:张东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