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新文化正在形成
作为清明节的一大主题,“清明祭祖扫墓”的习俗不管在内涵上或者形式上,都有了新变化。
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教授认为,清明祭祀分三个层次:祭先人、祭先烈和祭先贤。他提出,城乡各地都可以选择适当地址举行清明公祭,让人们从中受到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精神熏陶。这也是凝聚全世界中华儿女之心的文化举措。
事实上,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竞相举办公祭大典,从公祭黄帝、炎帝延伸到祭舜帝、祭大禹、祭伏羲、祭女娲、祭孔子、祭关公、祭诸葛亮等不一而足。一直以来,有些公祭大典因其存在利益驱动、过多过滥备受质疑,但也有专家认为其出发点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在对“先贤”的公祭大典进行反思的同时,更多媒体则呼吁政府应该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通过国家礼仪来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普通生命的尊崇。著名学者阎崇年就表示,家族祖先需要祭奠,这是孝道。先烈为民族的解放和正义抛头颅、洒热血,更值得后人敬仰。
不只是祭祀的内涵更为丰富,现代清明节的祭祀方式也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旧时,人们的祭祀方式一般是烧纸钱、焚香秉烛、供祭品。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出现了鲜花祭祀、音乐祭祀、居家祭祀、网上祭祀、植树祭祀、社区公祭等祭祀方式。环保、文明的祭扫方式更加多元。
事实证明,清明的概念在人们心中悄悄发生微妙变化。有专家认为,经过近年来政府和民间的合力推动,清明习俗不但没有像一些传统节日那样面临没落的命运,反而出现了文化复归的趋势。传统习俗与时代内涵兼具的清明新文化正在形成,慎终追远、文明祭祀等理念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开始生根发芽。
打造清明经济要注意保护
传统的清明节除了祭祖外,还有许多风俗,如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等。然而,在现代人看来,如今清明节的节味似乎只局限在祭祖扫墓上,其他活动氛围不像过去那样浓厚了。对此,祁庆富教授认为,清明节传统的一些文化内涵其实已经或者有可能转化为现代社会的需求。比如“踏春”,实际上是提倡春游,有益于身心健康。“插柳”,可以是植树造林,有利于生态保护。
被立为法定假日后,清明节确实更多地承载了人们购物、休闲、旅游等多种需求。这一点从每年清明假期出现消费、旅游高峰中可见一斑。今年清明节小长假,很多城市市民都选择出行旅游。据携程旅行网和淘宝网公布的清明节产品看,其中短途游、赏花游最受欢迎。
“当下清明节被称为‘小长假’,旅游旺盛,运输紧张,这种‘假日现象’,应该是清明节在当代最大的变化。”祁庆富表示。
为了刺激小长假的经济增长,各地政府和旅行社高调举办了许多与清明节有关的活动,寻根问祖、赏花踏青、风筝邀请赛等,都瞄准了清明节这一主题。对此,祁庆富表示,任何节假日都有经济,但是精心“打造”清明经济,弄不好会对节日的文化内涵造成破坏,值得注意。
“一些地方为了清明经济,策划五花八门的大型群体活动,是一种偏差。清明节的活动主体是个体、家族、小群体。在某种意义上说:清明节是个民众休闲的节日。”祁庆富说。(本报记者 郑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4月04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