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田玉温润细腻,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品。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至少在3000年前,和田玉就被人类加工使用,并输入中原地区。《大宛列传》中载有汉朝使节张骞的副使曾到和田,这是正史中对采玉活动最早的记载,但对那时的采玉方式及其制度,并无详述。关于采玉制度的记述,直到唐代以后才出现。《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载:于阗“东曰白玉河,西曰绿玉河,又西曰乌玉河,三河皆有玉而色异。每岁秋水涸,国王捞玉于河,然后国人得捞玉。”后来的《宋史》沿袭了这一记载。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得知:首先,古时于阗(即今和田)采玉主要是洪水退后从河中拣捞,因生产工具落后,还没有发展到进山开采玉矿的程度;其次,国王或官吏有优先权,平民只有等官方拣捞后才可以下河捞玉。唐代,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地区。唐人刘驾的《昆山》一诗即反映了这种情况。诗云:“昔时玉为宝,昆山过不得。今时玉为尘,昆山入中国。白玉尚如尘,谁肯爱金银。”昆山即昆仑山。至迟在宋代,中原人已赴昆仑山诸河采玉。采玉付出的代价是十分大的,因为那时路途极为艰险,可以说玉石是用生命换来的。
纵观清以前各代,和田的采玉权一直控制在国王手中,国王有优先权,但没有禁止平民捞采的记载。除元朝外,历代中原政权和中央政权只接收玉石、玉器贡品和派人求玉,没有直接插手和田采玉业的经营。
清朝特别重视和田玉的采捞、贩运和进贡。前后数易采玉之规定,几经变革,大致经历了民采(1761年以前)、官民合采(1761~1821年)、民采(1821年以后)这样三个阶段。
清廷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收复和田,次年即酌定了和田六城赋税,其中一项就是关于玉石的:“所产玉石,视现年采取所得交纳。”当时准许民间自由捞采、买卖,国家仅酌收一定赋税,没有过多的限制。
道光元年(1821年),又因“造办处所贮之玉尚多,足以敷用”,清廷停止了和田的官办采玉生产。至此,官办采玉生产结束,和田民间采玉业逐年勃兴,日益发展。除和田本地维吾尔人捞采谋利外,内地汉人纷纷来和田,雇工于河滩及古河床上刨挖,一时逐利之徒云集。挖玉者大多汇集于大、小库马提(清代又译胡马地、骒马地等)。
小库马提在今洛浦县玉龙喀什镇东北四五公里处,系沙漠边缘的古代玉龙喀什河河床,南北宽约一公里,东西长约四五公里。汉、维挖玉者曾蚁聚于此挖玉,一时俨然集市,被清末洛浦县主簿杨丕灼列为玉河八景之一——“片璞呈华”,并赋诗咏之。
大库马提在今玉龙喀什镇南昆仑山麓、玉龙喀什河两岸之地,南北绵延一二十公里,遍地砾石,系史前古河床,故蕴藏着玉石。当年挖玉的矿坑遗迹,至今犹存。所居地窝子残迹,偶尔可见。
民国初年,和田采玉情况没有大的变化。1918年,杨增新决定“应将玉矿作为官产,由人民共同开采,暂照百货统税章程值百抽五,征收税银”。 1933年南疆发生民族暴乱,采玉者远遁他方,于阗县流水山玉矿遂废。约在20世纪40年代,流水山玉矿又恢复开采,由几户汉人经营。1949年以后成立了国营玉石矿,至今仍在开采喳子玉。和田两河所产玉石由地区第二轻工业局(初期称手工业办事处)下属公司经营。
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和田采玉业陷入冷寂,玉石亦不大为人看重。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由于社会的需求,和田民间采玉业又一次兴起,且日益发展。
最初只是有人按传统的采玉法,在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道卵石中用手或铁耙翻找,时间多在洪水过后。后来又有人发财心切,常涉入洪水摸捞,往往有葬身水下者。改革开放初期,地方政府也曾发文让地区二轻局垄断玉石收购权,但收效甚微,当时玉价不高,也无专门的玉石市场。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整体水平的提高,平民百姓对玉石的需求量猛增,玉价大涨,因此和田市形成了玉石巴扎(集市)和玉器一条街。这种情况更刺激了采玉业的恶性发展。从世纪之交起至目下,玉河两岸响起隆隆的机器声,掀起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机械化采玉高潮。其广度、深度以及精细度,为历代采玉业望尘莫及。
目前和田的采玉活动已蔓延到各条历来不为采玉者染指的河流及山前砾石戈壁,但重头戏仍在玉龙喀什河及其沿岸展开。玉龙喀什河及其沿岸的机械化采玉场大致分三个地区:一为玉龙喀什河大桥以南20公里处至80公里处东、西岸史前期河床;二为大桥南北延至10多公里处的现代河道;三为大桥以东洛浦县西境骚勒瓦、苏瓦库木一带沦为沙漠的白玉河古河床。
机械采玉之法类似露天煤矿的开采。先用铲斗车铲去地表厚2~15米的沙土层,直到露出卵石为止。当把沙土堆往一处,开辟出一大片卵石层后,即于卵石层中找玉。找玉方法有两种。一为用铲斗车铲出卵石慢慢抖落,由数人在铲斗前靠目力找玉。一为数人一组在卵石层中挖坑找玉,凡无用之石被一一垒砌于身后,不断向前掘进,其下直掘至沙岩层,此即古河床底,底下没有砾岩层。此法极为彻底,每石必动,一种是双齿铁耙,另一种为鹤嘴铁镐,铁锨也可以作辅助工具用。卵石层即史前期古河床的沉积物,厚约2~4米,内藏玉石,但数量极少,上等玉尤为难得。
玉龙喀什河大桥南北河道中的采玉活动以手工寻找为主,但从桥北三四公里处至10多公里外的河道中,仍有数十家操机械采玉的。方法与古河床采玉略同,但只能挖至2米处,其下即有地下水涌出,无法继续挖掘。河道中的采玉活动使卵石成堆,阻滞洪水下流。他们多未办理采玉手续,带有“打游击”的性质。玉龙喀什河大桥以东洛浦县西境沙漠中古河床采玉地,其实就是清代著名的采玉场——小胡马地及其附近地区。时至世纪之交,这里又一次掀起了采玉高潮。机声隆隆,沙尘飞扬。
采玉者铲去厚达二三米的半封固沙丘,直至露出古河床沉积的卵石层,雇工刨挖采玉。当下挖二三米后,地下水出现,遂另辟工段。
据矿主说,他们所分挖玉之地均向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交了费用,每亩收费3200元,押金3000元。据说把开挖的矿坑填平后即可取回押金。但实际情况是未见一家回填,因回填费用可能超过押金数。于是,昔日的砾石戈壁又变为连绵的沙丘。这种翻天覆地、竭泽而渔的机械化采玉活动,必将使白玉河子玉在21世纪初采挖殆尽。留给后人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 |
小小采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