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記憶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贛鄱IP電視華商紙媒滾動
2014-06-09 08:20:00|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20世紀90年代以后,高考作文題目的內容則更為廣泛,其中對辯証思維、創新思維的考察,成為新的趨勢。比如,1990年,作文題是對“花與刺”問題的思辨,1991年則是關於“近墨者黑”與“近墨者未必黑”的探討。到了1999年,一道“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的題目,更是一時間激起社會熱議,人們發現,高考這根“指揮棒”中,又增加了思維的開放性、趣味性和想象力的內容。
類似的高考題目成為社會輿論焦點的例子,還有2001年的“誠信”。這道題目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在乘船必須拋棄一個行囊時,把“誠信”丟入水中,留下了“美貌”、“才學”、“金錢”等背囊——這道用寓言引出的古老價值命題,也激發出許多滿分名篇。
2004年起,高考作文放開各地自主命題,關心社會熱點、鼓勵多元思考等共同成就了高考作文命題多元化的趨勢和走向。
最近幾年,各地的高考題目也越來越“接地氣”。比如,2013年的江西作文題“學生有三怕”,2011年全國卷的“代買彩票”,都與學生生活相去不遠。2011年的浙江作文題“我的時間”,2010年全國卷的“淺閱讀行動”,則都與學生的個人體驗有關。
在形式上,高考作文題目則經歷了由命題作文、話題作文、材料作文“三分天下”到材料作文成為絕對主流的演變。分析人士指出,在這種變化背后,事實上也體現出高考作文提倡思維、表達創新與多樣化的內在要求。
高考作文雖屢經變遷,但依然有不變的內涵。
比如,2012年浙江卷“坐在路邊鼓掌的人”,2010年北京卷的“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就體現出對關注思辨的傳統的承接,這一傳統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依然持續。
而對時代的關注,則也是高考作文不變的內容。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關注環境問題,2008年聚焦抗震救災、2009年天津卷關注“90后”,到今年的作文題目中,普遍關注科技與現代化、城市化及其相關命題以及對基層、對真善美的價值觀的追求,都體現出這一“不變”的精神內核。
18套高考作文題一覽
新課標I:“喂食動物失覓食能力”
新課標II:“山羊過獨木橋”
北京卷:“老規矩”
上海卷:“自由與不自由”
安徽卷:“劇本修改誰說了算”
四川卷:“人,隻有在自己站起來之后”
福建卷:“空谷”
遼寧卷:“科技進步與環境”
江西卷:“課內外學習探究”
湖南卷:“最美鄉村干部”
廣東卷:“從黑白片到數碼技術”
山東卷:“開窗看問題”
浙江卷:“門與路”
江蘇卷:“關於不朽”
湖北卷:“山上的風景”
重慶卷:“碎的是玻璃 不碎的是責任”
天津卷:“智能芯片”
廣西卷:“老王生病”(申孟哲 武夢恬)
![]() |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贛鄱|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