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4月11日08:24|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2013年7月1日,裘援平探訪了泰國曼谷泰華孤兒院,向孤兒院贈送善款15萬泰銖。
張冬冬攝
2013年6月5日,裘援平(中)在瑞麗口岸了解出入境管理。
任 東攝
談服務
國家僑務部門始終將促進僑胞事業發展、維護僑胞合法權益、保障和改善僑界民生作為工作重點,積極回應僑胞合理合法訴求,推動制定涉僑政策法規,協調敦促有關部門維護僑胞權益,加大僑商投資權益保護力度,破解了華僑農場歷史遺留難題,逐步解決海外僑胞在華居留、身份証件使用、子女就學、就業參保等問題,為外籍華人來華探親等提供更多便利。推廣地方僑辦與司法部門成立法律維權服務中心,依托律師事務所開展法律咨詢、法律援助、訴訟代理等為僑服務。
去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是兩部重要的涉僑法律和行政法規,為華僑華人入出境提供了更多便利。對作為海外中國公民的華僑,一是規定華僑可以憑護照証明其身份,在國內辦理各種事務﹔二是華僑回國定居手續從公安部門轉由僑務部門辦理。對外籍華人,一是增設了探親類、人才類和私人事務類簽証,以便簽發有效期、停留期較長的簽証﹔二是增設了團聚類居留証件,因家庭團聚需要在中國停留超過180天的可申請辦理居留﹔三是因緊急事由需要入境的可申請辦理口岸簽証等。
中國的“綠卡”制度已經實行近10年,在注重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投資者的同時,也為外籍華人辦理“綠卡”提供了一些便利。針對近年來僑界普遍反映的“綠卡”門檻較高問題,有關部門正在研究修改完善“綠卡”頒發和管理辦法,我們也在積極爭取放寬外籍華人申請“綠卡”的條件,為海外華僑華人回國提供更多實實在在的便利。
談華教
華文教育與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相生相伴,是保持華僑華人民族特性的根本保証,是維系華僑華人與祖(籍)國情感聯系的重要紐帶,被僑胞們形象地譽為“留根工程”、比作“希望工程”。國務院僑辦高度重視華文教育工作。現在大概有2萬多所海外華文學校或者叫中文學校,這些學校是僑胞自己掏錢辦起來的。目前這2萬多所華文學校當中有幾十萬教師,有幾百萬個在校學生,主要是我們的華裔子弟在學中文,在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我認為,這是中華語言文化在海外傳播最正規、基礎最雄厚,而且效果最好的一種教育形式。
在看到華文教育事業不斷發展進步和“漢語熱”大背景下,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華文教育發展面臨的困難、問題:一是華文教育的基礎仍較薄弱。主要表現在:華文學校的辦學經費比較緊張﹔缺乏適合當地國情、教情的“本土化”華文教材﹔合格華文教師還比較匱乏。二是新情況、新變化帶來的新挑戰、新問題。比如:華僑華人對華文教育的期望越來越高﹔非華裔學生在華校中所佔比重呈上升趨勢。學生結構的多元化對華校教學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三是華文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還不夠“強勁”。四是華文教育的社會知名度和參與度還不高,“圈內熱,圈外冷”的現象還較普遍。
今后,我們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來謀劃和推進新時期的華文教育工作。我們已經進行了專門研究,作出了規劃和部署,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新舉措。比如說:一要繼續開展宣傳引導工作,不斷優化華文教育發展的內外環境。二要推進標准化、專業化、正規化建設,支持華校轉型升級發展。在推進“三化”建設的同時,還要不斷夯實華校幫扶工程,以“幫、扶、帶”為切入點,發揮示范學校建設的龍頭作用,繼續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推動華校轉型升級發展。三要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多形式、多渠道開展華文教育工作。四要繼續加強華文教材建設和華文教師培養這兩項基礎性工作。五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華文教育,探索華文教育工作新模式。
談外交
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的重要補充。僑務公共外交的核心是以僑為橋、溝通中國與世界,依托的是海外幾千萬僑胞,他們具備融通中外的語言和文化優勢,是開展公共外交、促進中外友好的天然使者和寶貴資源。我們在海外聯誼、華文教育、僑務外宣等方面要積極探索,配合高訪組織僑界活動,加強與國際移民組織等國際組織、外國政要、海外精英僑團和高端人士聯系,深入開展中外人文交流,推動擴大海外華文教育對象,發揮海外僑胞和華文媒體作用,向各國主流社會介紹真實的中國,營造對華友好的國際輿論氛圍。(本報記者 張 紅)
![]() |
(責編:夏麗娟)
僑務,海外僑胞,華人華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