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4年02月27日07:44|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2月18日,出租車司機使用兩部手機,分別裝著“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軟件,以方便“搶單”。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
故事遠未結束。從2月17日起,兩者的競爭再度升級。“嘀嘀打車”與微信支付第三輪營銷活動宣布再投入10億元,將補貼重新調回10元。而當天下午,“快的打車”就針鋒相對地宣布“獎勵永遠比同行多一元錢”。
2月18日,“嘀嘀打車”將補貼提到隨機的12元—20元,“快的打車”則將每單減免提高到最少13元,超過了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出租車起步價。同時,兩家還打起了捆綁戰,“嘀嘀打車”將微信游戲“全民飛機大戰”中的高端戰機列入贈送范圍,而“快的打車”則開啟了贈送淘寶及天貓平台上的退貨包郵。
“燒錢”帶來的效果是明顯的。出門前先用軟件打車正在成為越來越多“打車一族”的習慣,來自“嘀嘀打車”的數據顯示,1月10日至2月9日首輪互動期間,其用戶突破4000萬,較活動前增長了一倍﹔支付寶的數據也顯示,到1月25日,每天用支付寶錢包付打車款的日訂單數就超出15萬筆。
對的士司機而言,由於減少空駛率和補貼效應,收入也增加不菲,在採訪中,有的司機就對記者直言,月收入增加2000元左右。為了更快更多的接單,不少司機都在車上裝上了兩台手機。
不過,“打車大戰”收獲的並不是贊譽聲一片。司機行車過程中頻繁看手機接單是否會帶來安全隱患?是否會降低路招成功率給不會使用打車軟件的人群造成不公平?……這些,都成為近期熱議的話題。
在此背景下,相關主管部門的政策也在不斷出台:北京市交通委出台規定,要求司機在出租車內隻能安裝一個叫車軟件終端﹔成都市交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駕駛員在駕車同時用手機搶單,將面臨罰款100元、記2分處罰﹔昆明市出租汽車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則表示,正在設計官方打車軟件。
“除彼此間火熱的競爭外,不確定的行業政策成為兩個打車App共同面臨的問題。”有業內人士如是表示。
②巨頭們想干嘛?
俗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盡管背靠阿裡巴巴和騰訊兩大互聯網巨頭,“快的打車”和“嘀嘀打車”都“不差錢”。但人們在樂此不疲地通過打車App省錢的同時,也難免疑惑:巨頭們為何這樣做?
“表面上看是爭奪打車用戶,實際上是爭奪移動支付用戶,爭奪移動互聯網的入口。”業內人士分析表示,簡單來說,幾大互聯網公司正在做的事情是,以資本解決時間壁壘,搶佔移動互聯網時代版圖。
“互聯網最可怕的壁壘不是資金、技術,而是時間”,對於互聯網大鱷而言,“如果能用資金解決時間壁壘,再貴也值得”。金山網絡CEO傅盛在分析Facebook(臉譜)以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時說的這句話,對這場打車大戰而言,同樣適用。
![]() | ![]() |
(責編:夏麗娟)
嘀嘀打車, 移動支付 ,支付寶